近年来,燃煤发电(以下简称煤电)比燃机发电(主要指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燃气轮机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更清洁的言论经常见诸于媒体,但反驳的声音时有响起。
讲煤电更清洁的主论点是,实施了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改造后的煤电比燃机发电更清洁。
而反驳者讲,煤电污染物排放在实际运行中还是远大于燃机发电,只不过是在超低排放要求中的煤电排放限值比燃机排放限值低而已。
到底哪个更清洁,一些学者也做过比较,但因为各自的目的和切入点不同并未受到普遍关注。
笔者曾在2014年针对煤电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项目初起之时专门写过文章,认为煤电与燃机排放哪个更清洁不宜直接比较。
当前,煤电与燃机排放谁更清洁的舆论时而又现,是因为面对“十四五”煤电与燃机到底如何发展遇到了新的选择。
笔者认为,严格讲燃煤发电与燃机发电哪个更清洁本身就是一个“模糊命题”,以往持不同看法的人是各自定义“清洁”内涵、划定比较范围、通过媒体隔空对话,少有面对面辩论,以产生了各种认识上错位,并对决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可以理解,中国在推进煤电清洁发展中,用燃机发电的某些清洁性特点来比喻煤电的清洁性具有简单、直观易传播的特点。
但同时,由于概念模糊,理解各异,久而久之对人们正确认识煤电和燃机发电的作用、地位,以及对政府部门在能源发展科学决策上会产生偏差。
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专业角度进行分析和澄清。
文丨王志轩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副理事长首先,要清楚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模糊命题”?笔者分析,最初是一些提出者将微观层面的某个煤电项目的环保改造结果简单应用到对宏观层面的煤电清洁性认识上;将特定条件下如某项污染因子的治理成果简单推论到整个煤电“清洁化”层面上。
显然,这种模糊而简单地比较法对于特定项目虽然具有标志性意义,对于减少煤电(或者燃机)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具有示范性意义,但同时也对公众甚至决策者造成一定的误导性,如在宏观层面上推动“以煤代气”(或“一刀切”式的“以气代煤”)等具有排他性的“二选一”政策出台。
实际上,即便在微观层面上可以比较具体煤电和燃机项目的3项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浓度,但也只是诸多环保因素中的一方面而已,且不见得能单纯从污染物浓度大小上看出对环境质量影响好坏。
如,在某市拟建一座火电厂,是建设燃机还是燃煤电厂好?我们须知道是电量需要还是电与热需要;当地环保容量如何,二氧化硫与氮氧化物哪个是更为敏感的因素;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