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风电百科 » 正文

硅料价格暴跌40%,光伏电站能否逆袭?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2-11   来源:风电网   作者:海上风电   浏览次数:119
核心提示:最近一段时间,光伏行业的热点话题跑不了“降价”这两个字。硅料、电池片的价格在已经确立了下跌趋势,那光伏领域的投资主线肯定也要跟着变一变。从逻辑上来讲,如果是上游原料降价推动的成本下行,是有利于光伏装机量提升的,那么光伏组件中用到的辅材有增量预期。但这里要考虑海外市场的需求弹性,毕竟中国光伏制造业面向的是全球市场。还有一个看似显而易见的利好方向,那就是下游的光伏发电企业。硅料价格下降,组件价格跟降,电场的采购成本下降,不就相当于提高了投资回报嘛。沿着这条线索,今天咱们就分析分析光伏电站运营商有没有投资机会。

   

最近一段时间,光伏行业的热点话题跑不了“降价”这两个字。
硅料、电池片的价格在已经确立了下跌趋势,那光伏领域的投资主线肯定也要跟着变一变。
从逻辑上来讲,如果是上游原料降价推动的成本下行,是有利于光伏装机量提升的,那么光伏组件中用到的辅材有增量预期。
但这里要考虑海外市场的需求弹性,毕竟中国光伏制造业面向的是全球市场。
还有一个看似显而易见的利好方向,那就是下游的光伏发电企业。
硅料价格下降,组件价格跟降,电场的采购成本下降,不就相当于提高了投资回报嘛。
沿着这条线索,今天咱们就分析分析光伏电站运营商有没有投资机会。
运营模式:光伏电站总体可分为两种,一个是集中式,一个是分布式。
分布式光伏一般装在房屋、大棚这些地方的屋顶,装机容量比较小。
发出来的电先就近送给居民和工商业主,剩下多余的电再接入电网。
所以盈利模式分两块,今天就不过多讨论了。
集中式光伏发电装机量比较大,在20MW以上。
地点一般建设在偏僻空旷的地方,比如沙漠、戈壁。
电站发出来的电会全部并网,再由电网公司调配向用户供电。
光伏电站运营属于资本密集型企业,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光伏组件、土建安装。
之后每年将电站发出来的电卖给电网公司赚取回报。
从盈利模式上来讲,先砸重金投入,之后逐年回收,集中式光伏电站运营其实不算是上乘的生意。
电站运营商一方面需要前期巨大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想要提高自有资金回报率,往往都会找银行贷款。
那么电站运营商的负债率也比较高。
那么光伏电站的投资回报率到底有多高?投资回收期要多久?下面继续分析。
盈利情况:要分析企业的盈利,就得从投入与产出入手,咱们分别来说。
投入:经营一个光伏电站,前期一次性投入是大头,包括购买光伏组件、逆变器、电气设备的成本,建设安装成本等等。
目前光伏电站综合建设成本应该在4.3元/瓦,也就说如果要建设一个50MW的光伏集中电站,前期投资需要2.1亿元。
拆分来看,光伏组件的成本,目前大概能占到电站整体建设成本的一半左右。
现在组件的价格大概在1.9元/瓦。
组件的价格波动确实会对光伏电站的成本投入有较大影响。
再往上捯,正常来说,电池片的成本大概占到组件成本的65%,硅片成本占电池片的50%,硅料又占到硅片成本的60%。
这样推算下来,硅料成本能占组件成本的20%左右,占电站建设成本的10%左右。
除了前期的建设成本,后期每年还要付出运营维护费用、土地租赁费用等,这些支出到不是很多。
还有一项支出不可忽视,那就是偿还贷款与利息的支出。
一个光伏电厂可以运营20多年,而贷款主流是10年期限。
如果80%的资本金通过债务融资筹集,2亿的前期投资需要支付大几千万的利息费用。
产出:接下来说说光伏电站的收入端。
可以拆解成发电量*电价。
从网上查到,光伏电站的年发电量=Q×S×η1×η(不常用)Q:倾斜面年总辐射量;S:光伏组件的面积;η1: 光伏组件的转化效率;η:光伏电站系统总效率;就是说光伏电站一年能发出多少电,跟上面这四个要素有关。
第一个是辐射量,这跟地理环境有直接关系,太阳能资源越好的地方,年辐射量就越大。
之前国家按照等效利用小时数,把全国划分出三类太阳能资源区,一类资源区辐射量最好,三类资源区最差。
比如青海、内蒙、新疆这些地区就是一类资源区。
广东、浙江这些地区辐射量就不行,归到了三类资源区。
第二个是光伏组件面积。
这点也比较容易理解,电池片的面积越大,那么发电的功率也就越大。
第三是转化效率。
转化效率的公式是这样的:转化效率=Pm(电池片的峰值功率)/A(电池片面积)×Pin(单位面积的入射光功率)。
单位面积入射光功率是恒定的,转化效率越高,就意味着同样面积下,电池片的峰值功率越高,发电量就越大。
说白了就是攀科技。
光伏电池片一代一代的发展,转化效率在不断提高。
去年TOPCon与HJT技术为什么炒作那么火,不就是转化效率高嘛。
第四是电站系统总效率。
这里面考虑的是线路的损耗、逆变器的开关效率、组件是不是受到了灰尘的遮挡等。
当然消纳问题也需要考虑。
弃光率越高,意味着发出来的电不能全额并网,卖不出去的电不就相当于白发了。
目前全国平均弃光率应该在2%左右,这种损耗可以接受。
但随着光伏发电占比的提升,消纳压力一定会显现出来。
总之光伏电站就是希望在投入成本既定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提高售电量。
光伏电站每年发电量是个什么量级呢?如果一天有效发电时长是4个小时,一年的利用小时数为1460小时,50MW的光伏电站,一年可以发电7千3百万度电。
之后再来说说电价。
大家都知道,国内光伏发电市场的补贴一直在退坡。
以前国家将全国划分出三类太阳能资源区,差别制定上网电价。
把年等效利用小时数大于1600小时的定义为一类资源区。
由于光照资源好,所以电价最低。
年等效利用小时数介于1400-1600小时之间的为二类资源区。
电价比一类高些。
年等效利用小时数介于1200-1400小时之间的为三类资源区。
电价也最高。
17年时候,这三类资源区的标杆上网电价分别是,每度0.55元、0.65元、0.75元。
到了19年的时候,指导价就下降到每度0.4元、0.45元以及0.55元。
来到2021年,新备案的集中式光伏电站就要求实现平价上网,就是说电价得跟火电价格PK。
集中式光伏电站上网电价按当地燃煤电基准价执行。
目前全国平均基准上网电价应该是0.37元/度,工商业平均电价高一些,在0.65元/度。
我们看一些光伏电站运营企业的经营数据,会发现它们售电价高于上述基准上网电价。
原因一是有一部分早期投运的项目,依然享受当时的补贴政策。
二是有分布式与工商业的光伏项目,电价更高。
盈利:最后我们来评估下光伏电站生意的盈利情况吧。
还是这50MW的集中式光伏电站,一年发电量7千3百万度电,售电价0.37元/度,那一年的收入是2700万。
咱先不算什么时间价值、利息费用、每年的固定支出,以及光伏衰减等等这些。
2.1亿的前期投资,每年获得2700万的收入,投资回收期是7.7年。
光伏组件如果使用20年的话,总收入是5.4亿,20年的总收益率1.57倍,其实也不算多。
当然实际肯定不能这样去算,要用到内部回报率IRR这一指标。
通俗理解,内部回报率就是在第0年投资项目之后,整个项目生命周期的流入现金流考虑时间价值后的收益率。
一般来说集中式光伏电站投资的内部收益率在6.5%算及格线。
目前,根据机构的测算,按照光伏组件价格2元/瓦,全国平均光伏电站内部回报率不到5%。
可想而知,光伏电站运营真的不怎么挣钱。
而当我们翻看光伏电站运营企业的财务数据时,开始会觉得盈利能力挺好的。
主要体现在毛利率上面。
主要做光伏电站运营有上述三家上市公司,毛利率都还不错。
金开新能毛利率超过了60%。
这个数据是已经考虑了前期资本投入折旧后的结果。
净利率方面,太阳能与金开都超过了20%,这里面可是已经扣除了贷款的利息费用。
但如果我们看资产收益率指标,就不怎么理想了。
由于债务融资比例比较高,三家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还看的过去。
而总资产收益率低的可怜,说白了就是投进去的钱见效缓慢。
投入资本回报率能更好的反应出资本回报的比例,三家企业平均在6%左右,这跟光伏电站整体的内部回报率比较贴切。
上游降价的弹性:从2022年11月份以来,硅料价格开始进入下降通道,从最高300元/kg,目前已经下跌到180元。
不过跟19年80元的价格相比,目前硅料价格仍然在高位。
硅料价格的下降也导致组件价格开始松动。
组件价格从最高的超过2元/瓦,目前下跌到1.9元/瓦,下降幅度不大。
从历史来看,近年来组件价格的低点也就是20年中的1.45元/瓦左右。
因此组件价格想要大降价,光靠硅料还不行,其他环节和材料成本都得一起发力。
短期来看,组件价格降幅有限,对光伏电站运营商的业绩弹性贡献不大。
展望未来,如果硅料价格下降到100元/kg。
组件硅耗如果是2.5g/W,硅料每下降100元/kg,组件成本减少0.25元/瓦。
那么届时组件的价格有可能下降到1.5-1.6元/瓦。
根据机构测算,当组件价格下降到1.6元/瓦时,如果消纳率为98%,集中式电站平均内部回报率将超过7%。
相比于目前不到5%的收益率,确实有一定提升。
但这个测算结果打的是比较满的。
消纳的问题:前面提到过,有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今后光伏的消纳。
大家知道,光伏发电具有波动性、间歇性特点。
常常电力系统需要电时光伏发电少,而系统在用电低谷时光伏发电却多。
现在光伏发电总体占比小,这个问题不显著。
而未来如果装机占比上来了,电力供应的稳定性、消纳问题一定会暴露出来。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储能,通过储能系统调节光伏发电的出力。
电网侧、发电侧未来都需要储能系统介入。
但储能是要付出成本的,对于光伏电站运营商来讲,未来势必要自掏腰包,分摊一部分储能的成本。
目前电化学储能系统成本大概在1.7元/瓦时。
有机构测算,算上解决消纳等获益,只有当储能系统投资额下降到0.7元/瓦时的情况下,才能增厚内部收益率。
这么来看,如果未来储能成为“必需品”,同时成本曲线没有快速下降,那么对于光伏电站运营商来讲,反而是一个打击。
说了这么多,做一个总结。
光伏电站运营整体来说不算一个优质生意。
前期投入大,想提收益率需要高负债加杠杆,内部回报率也没那么高。
投入成本、售电量、电价这三者决定着回报率,但却相互制衡。
想要提高售电量,可以使用转化效率更高组件,可投入成本会增加。
也可以选择光资源更好的地区,可电价也跟着往下走。
总之每个电站运营商都得精打细算如何尽可能的提高回报率,在不同要素上做取舍、做权衡。
这波上游原材料价格下行,确实具备扩规模、提利润的逻辑,市场预期是有的。
可回归基本面来分析,还是需要硅料、组件的价格回调的再深一些,不然业绩弹性不够。
其实个人认为,对于光伏电站运营商来讲,最大的预期差不在成本下行,而是电价能否有变化。
如果国内电价政策打破现状,逐渐提高居民电价,优化峰谷价差机制。
这对于电站运营商的业绩弹性是极大的转自雪球 作者:黑胡白话

 
关键词: 风电叶片 风电塔筒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