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风电百科 » 正文

中国核电崛起之谜,技术到底哪来的?“华龙一号”的“中国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2-11   来源:海上风电   作者:风电齿轮箱   浏览次数:126
核心提示:中国核电打破欧美垄断,而且成为走向世界的“国家新名片”,“华龙一号”技术到底哪来的?大家好,我是奥利给,我们专做老人孩子都能听明白的科普!二十年前的争论1997年的一个午后,距离成都一百多公里的山坳中,一栋两层办公楼里回荡的着激烈的争论。这一场争论决定着中国核电的未来。一部分科学家坚持使用国际标准,就是燃料组件维持157组不变,把燃料棒从12英尺加长到14英尺。而另一组科学家却提议将国际上普遍采用的“157堆芯”扩充为“177堆芯”,也就是将燃料组件扩展到177组。177组12英尺燃料组件,每个燃料组件由

   

中国核电打破欧美垄断,而且成为走向世界的“国家新名片”,“华龙一号”技术到底哪来的?大家好,我是奥利给,我们专做老人孩子都能听明白的科普!二十年前的争论1997年的一个午后,距离成都一百多公里的山坳中,一栋两层办公楼里回荡的着激烈的争论。
这一场争论决定着中国核电的未来。
一部分科学家坚持使用国际标准,就是燃料组件维持157组不变,把燃料棒从12英尺加长到14英尺。
而另一组科学家却提议将国际上普遍采用的“157堆芯”扩充为“177堆芯”,也就是将燃料组件扩展到177组。
177组12英尺燃料组件,每个燃料组件由264根燃料棒、24根导向管和1根仪表管组成,并以17×17阵列排布,它能为核电机组提供百万千瓦级的功率。
177组意味着什么?“华龙一号”技术的灵魂就在于“177堆芯”,这不仅提高了发电功率,还提升了安全性。
就好像一个电热水壶,发热丝增多的话,发热丝所需要的温度就可以更低一些,可控性和安全性就会更高。
更重要的,这是我们自主设计,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一旦成功我们将不再受制于人。
但增加堆芯可不像热水壶增加发热丝那么简单,牵一发动全身,它意味着整个反应堆所有的参数都需要进行调整、搜索、确认,涉及336个系统,25个学科,计算量超乎想象。
国际上有一种说法:“敢动反应堆的堆芯,就如同敢动芯片的电路一样”,太难了!四川山谷里的“909”堆芯是核电站的“心脏”,要给中国的核电站一颗“中国心”,那是几代核电人的梦想与付出啊!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举世震惊,举国欢腾。
1965年,中央决定,在四川省夹江县境内建原子能潜艇陆上模式堆,基地代号为“909”,对外掩护名称为“西南水电研究所”。
中央的决定一下,在四川夹江的那块土地上,迅速聚集起一支号称“八千会战大军”的队伍。
许多科研人员在得到组织的通知后,是连夜赶路,而且是举家搬迁,但“909”在什么地方?不知道。
“909”是干什么的?不知道。
只知道国家需要,意义重大,绝对保密。
几十年之后,当我们有机会可以走近它的时候,可以看到909基地用红砖砌成的标志上,老一辈科研工作者豪气冲天的决心,上面写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1970年7月25日,中国的第一度核电从“909”发出了。
而我们节目开篇说到的那一次争论同样来自“909”,那是关于中国自主百万千瓦核电体系顶层设计的争论啊!回敬“呸”的底气半个世纪之后的2021年1月30日,“华龙一号”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700余件国内专利,设备国产化率达88%。
也正是因为这样,当有一些欧美国家扬言要制裁我们核工业的时候,我们可以霸气地回敬一个字:“呸”!“华龙一号”的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跻身世界第一方阵,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之后真正掌握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
这就是我们的底气。
从筚路蓝缕到星光璀璨,中国核工业的技术到底哪里来的,不是偷来的抢来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干出来的!我是奥力给,下期接着聊!#华龙一号##华龙一号2022年开门红##核电技术##我国三代核电技术国和一号研发完成#

 
关键词: 风电网 风力发电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