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日,国电投新能源5GW HJT光伏电池及组件一期开工,拉开了“五大发电,六小豪门”进入光伏制造端的序幕。
五大发电、六小豪门,是我国电力装机的主力军。
五大发电有中国华能、中国华电、国家电投、中国大唐和国家能源集团,六小豪门有中核集团、中国广核集团、三峡集团、中节能、华润电力和国投电力。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我国电力装机总容量约为25.1亿千瓦。
而到2021年底,五大发电、六小豪门的电力装机容量合计为13.2526亿千瓦(国能投27086、华能20592、国电投19544、华电17872、大唐16006、三峡10910、中广核6800、华润电力4800、中核3850、国投电力3622、中节能1444),占比超过半壁江山。
2014年,我国制订了能源“四个革命,一个合作”战略。
此后,我国于2020年提出实施30.60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要求到2030年风电、光伏装机达到12亿千瓦以上,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占比达25%的目标。
能源转型升级战略的深入,加快了“五大发电,六小豪门”发展新能源的步伐。
2020-2021年,五大发电,六小豪门合计抛出了超6亿千瓦的新能源装机规划,具体是国家电投50GW、 国能投70-80GW、华能80GW+、华电75 GW、大唐50 GW、(预估),三峡70-80 GW、中广核20 GW、华润40 GW、中节能 20 GW、中核15--25 GW(光伏)。
此后,突如其来的疫情,以及俄乌地缘争端引发全球商品价格大涨,光伏全产业链价格上涨,提高了下游电力央企的初始投资成本,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终端的装机需求,其中地面电站受到的冲击最大。
2021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5488万千瓦,户用光伏新增装机2159万千瓦,占比39.34%。
这凸显了光伏涨价潮下,电力央企作为终端投资商的尴尬。
出于保证组件更应,能以更低的成本拿货,中国华能等电力央企开始寻求与上游的组件厂商建立合作,战略触角延伸到了制造端。
一、自建模式:国电投、中节能目前,五大发电,六小豪门进入光伏制造端主要分为自建和合建两种方式。
自建模式以国家电投和中节能为代表,采取合建模式的央企有中国华能、华润电力、三峡集团和中核集团。
(1)国家电投:国家电投是全球最大的光伏企业,进入光伏发电行业比较早,旗下黄河水电业务遍及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支架等,拥有着多年的光伏电站开发经验,同时也具备深厚的技术沉淀。
官网显示,到2017年,国家电投在青海和西安拥有40万千瓦电池、30万千瓦光伏组件生产线,在青海西宁有多晶硅产能达2500吨/年。
这个量级的产能根本无法满足其每年接近10GW的光伏装机需求。
国家电投龙港5GW HJT光伏电池及组件项目投产后,可部分减少对外采购组件量,但在不继续扩大组件产能情况下,其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