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财经新势力##行家计划#近期,极端炎热天气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局部地区电力供应紧张。
截至8月17日,中央气象台已连发28天高温预警,其中最高级别的高温红色预警也已经连发6天。
据封面新闻报道,今年夏天以来,国家电网公司的经营区出现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极端高温天气,用电负荷大幅增长,5个区域电网和19个省级电网负荷屡创新高。
据报,今年入夏以来,四川地区除了高温还遭受了极端干旱的天气状况,叠加效应使得这个水电装机发电比例超过八成的能源大省出现了供电支撑能力大幅度下降的问题。
在全世界范围内,极端气候对电力系统的负面影响也呈现恶化趋势。
去年冬天,美国得克萨斯州发生极端严寒天气,当地气温一度降到零下19摄氏度,更加令人意外的是支撑全州约25%电力供应的风力发电系统,在极端严寒天气面前大面积停止工作,进一步加剧了其电力供应的不平衡。
短期的严重电力短缺导致得州电价疯狂飙升。
根据当地电网的数据,最严重时刻,得州批发电价一度突破了1万美元/兆瓦时,相当于65元人民币一度电,与平日电价相比增长近20000%。
可想而知,当时正处于严寒威胁中的德州老百姓因无法用电力取暖,遇到了多大的灾害。
此外,面对近年来世界极端气候事件的频频发生,业界在可持续能源发展上也面临着“稳健派”和“行动派”的争论。
稳健主义者或许认为,清洁低碳能源转型可能或无法应对我们马上就要面对的极端气候变化,反而因为转型过程中需要大量减少传统化石能源,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些能源供给的短期断档,可能会加剧一些极端气候的灾害程度。
需要更加平衡地去完成能源转型。
美国得州、我国四川等地大量依靠风能以及水电装机发电的例子或可以支持他们的这个观点。
行动主义者则可能认为,极端气候频发更加提醒了我们紧迫性。
应对世界气候变化的最好解决方案就是要加快推动“双碳”进程和深化能源转型。
要在农业生产、工业制造、居民消费等领域全方位地向清洁低碳的新型能源供应转型,积极淘汰污染重、高排放、高耗损的传统能源。
其实,两种观点都带着“求好”的初衷,以关心人类生命财产安全作为目标。
两种观点本质上都对能源转型和实施“双碳”战略持赞成态度。
国家有关方面已经做出了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要紧跟步伐。
在这一大背景下,电就显得格外重要。
不管是在发电端(风能、太阳能产业)还是在消费使用端(锂电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电力都将成为推动新能源整体发展的核心关键。
然而,或许某些读者会问:不断蓬勃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会不会反向造成电力供应紧张呢?使用新能源汽车会加剧电力紧张?世界新能源汽车大类上可以分成两类:纯电动汽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
前者包括了基于磷酸铁锂以及三元锂动力电池提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