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风电百科 » 正文

陕西乡村振兴案例(陕西乡村振兴公司)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2-11   来源:风电叶片   作者:风电网   浏览次数:111
核心提示:央广网延安8月12日消息(记者张伟 舒隆焕 实习生高天遥)在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的胜利山上,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坐落在半山腰,“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几句标语显得格外美丽。吴起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 (央广网记者张伟 摄)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胜利实现了历史性战略转移。吴起,不仅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起始点,更是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的发源地之一。如今,吴起人民正在以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为动力,在乡村振兴道路上阔步前行。立秋时节,站

   

央广网延安8月12日消息(记者张伟 舒隆焕 实习生高天遥)在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的胜利山上,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坐落在半山腰,“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几句标语显得格外美丽。
吴起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 (央广网记者张伟 摄)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胜利实现了历史性战略转移。
吴起,不仅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起始点,更是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的发源地之一。
如今,吴起人民正在以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为动力,在乡村振兴道路上阔步前行。
立秋时节,站在吴起的山峁上向四周望去,苍翠的植被盖满了黄土高坡、梯田上的稻谷低下了头、一片片荞麦花开的正盛、一棵棵苹果树挂满了果子……一幅幅即将丰收的景象绘成了吴起县乡村振兴的好画卷。
8月9日,央广网记者来到陕西延安市吴起县,了解当地以延安精神、长征精神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内生动力、高质量推动乡村振兴的故事。
“我这个棚是2021年建的,买羊和建棚一共投资了60余万,其中县上给我补助了30余万元。
去年一年依托养羊,收益能达到30余万。
”吴起县吴仓堡镇党畔村养羊大户高启万正在养羊大棚里为羊添加饲料,算起收入他满脸都是笑容。
陕北地区自古以来生态比较脆弱,乡村振兴既要让农民富起来还要让生态好起来。
这二者如何实现平衡发展,考验的是地方政府的智慧。
为了让乡村振兴更有含金量,党畔村鼓励村民种植玉米,让养殖和种植协同发展,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实现农业价值的最大化。
玉米籽和秸秆可以制作羊饲料,而湖羊粪便也能为玉米提供肥料,节约开支的同时,实现循环种养,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党畔村湖羊养殖场(央广网发 高天遥 摄)如今,依托吴起县各级部门的扶持引领与村民的拼搏努力,党畔村已经有22户村民像高启万一样,通过养殖湖羊和种植玉米实现了增收致富,他们的小日子越过越滋润了。
吴仓堡镇党委书记艾鑫告诉记者,党畔村立足土地、水域等自然资源禀赋和农业产业传统,助推“山地苹果、饲用玉米、香谷小米、湖羊养殖、库坝水产”五大主导产业做强,助力“肉牛、黑猪、黑山羊、油用牡丹、山地樱桃、冷藏冷链、光伏发电”六大特色产业做优。
目前,该村发展山地苹果种植1600亩、饲用玉米种植3100亩、谷子种植1100亩、湖羊养殖5900只、鱼蟹养殖80万尾(只)、西门塔尔肉牛存栏150只、黑土猪存栏420只、黑山羊存栏390只、油用牡丹种植500亩。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该村以“高效+生态”为核心,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推广“粮—畜—肥—果”“粮—畜—渔”“畜—肥—粮”循环农业模式,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传统经济方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循环经济方式转变,推动畜禽粪污、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和化肥减量“双目标”的实现,打通种养循环通道。
目前,全村化肥使用量连续3年同比下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以上。
长征精神有着“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的内涵。
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党畔村从人民出发,不仅通过绿色循环,降低群众种植时的成本,同时还扩大产业规模,构建“5+6”农业产业体系,拓宽群众的收入

 
关键词: 风电叶片 风电塔筒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