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风电百科 » 正文

元宵鳌山灯的历史演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2-11   来源:风电滑环   作者:风电网   浏览次数:117
核心提示: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灯节”“灯夕”,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种类繁多、璀璨夺目的“灯”构成了这一岁时节庆最重要的景致。犹记2022年Bilibili网站推出的国风元宵晚会《上元千灯会》以寻找古代元宵灯会的“鳌山灯”为主线,生动呈现了一系列传统民俗文化而广受好评。今年上海豫园新春元宵灯会上“天官鳌山灯”赐福巡游的盛大场面,也给观赏者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么,如此引人注目的“鳌山灯”究竟是何物?这种灯为什么能够成为元宵灯会上最出彩的景观?今天,我们透过各种史料文献和存世图画资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灯节”“灯夕”,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
种类繁多、璀璨夺目的“灯”构成了这一岁时节庆最重要的景致。
犹记2022年Bilibili网站推出的国风元宵晚会《上元千灯会》以寻找古代元宵灯会的“鳌山灯”为主线,生动呈现了一系列传统民俗文化而广受好评。
今年上海豫园新春元宵灯会上“天官鳌山灯”赐福巡游的盛大场面,也给观赏者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那么,如此引人注目的“鳌山灯”究竟是何物?这种灯为什么能够成为元宵灯会上最出彩的景观?今天,我们透过各种史料文献和存世图画资料中的相关线索,来寻绎此灯的“鳌山”真面目。
一“鳌山”之名,源出我国上古神话传说“巨鳌戴山”。
据《列子·汤问》记载,渤海之东有名曰“归墟”的无底之谷,其中漂浮着“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五座仙山,“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
但是,这五座仙山根基不稳,常随潮波上下漂移,于是天帝就命北方水神禺强率领十五只巨鳌“举首而戴之”,即抬头将五座仙山高高托起,牢牢地稳固在海上。
关于“巨鳌戴山”的远古神话,屈原在《楚辞·天问》中也发出了“鳌戴山抃,何以安之”的咏叹,王逸为此句作注时援引《列仙传》说:“鳌,大龟也,击手曰抃,有巨灵之鳌,背负蓬莱之山而抃舞戏沧海之中。
”在古人的理解中,“鳌”作为一种灵瑞的大龟,具有与神龟类属的意象内涵和神圣意义,象征着生命的长久(不老)、方位的稳固(不移)等。
根据西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记载,远古时期天柱倒塌、洪水泛滥之际,女娲曾“断鳌足以立四极”,即砍下大鳌四足作为擎天柱。
可见,华夏先民认为“鳌”具有天地之间最为坚固有力、稳定不移的属性。
后世在“巨鳌戴山”神话传说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巨鳌背负海外仙山为基本造型、叠合了神圣内涵与吉祥寓意的“鳌山”图式。
并且,这一图式被不断应用、展现于各种物质文化载体而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发展。
图1 清代《古今图书集成·禽虫典》中“鳌”的图像即采用“巨鳌戴山”的神话形象“鳌山灯”正是人们在现实世界中以灯彩的物质形态对“鳌山”神话意象的模仿再现和具象表达。
从现存历史文献来看,“鳌山灯”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期,又称“灯山”“彩山”,其具体形制是在竹、木搭建起高大的灯棚骨架上缚扎彩色丝绸、悬挂千百盏花灯,并绘制各种神仙图像,堆叠成形似“巨鳌戴山”的高大灯棚。
据《宣和遗事》记载,北宋宣和五年(1123)东京(今开封)大内搭建“鳌山”灯棚,“从腊月初一日直点到宣和六年正月十五夜”,灯棚高一十六丈,阔三百六十五步,中间有两条鳌柱,气势恢弘,极为壮观。
当时,“京师民有似雪浪,尽头上带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下看灯”。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也描述了东京元宵夜“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面北悉以彩结山,其上皆画神仙故事”的盛景。
这种巨型“鳌山灯”,呈现于特定的节庆空间,寄托了人们对世外仙山奇境、长久幸福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以及万民祈福、江山永固、盛世太平之吉祥寓意。
南宋时期都城临安(今杭州)也曾在元宵节搭建“鳌山灯”,欢庆佳节。
据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宣德门、梅堂、三间台等处临时取旨起立鳌山,灯之品极多。
” 《乾淳岁时记》中还反映了宋孝宗在都城观看元宵“鳌山灯”的情形:“元夕二鼓,上乘小辇,幸宣德门观鳌山,擎辇者皆倒行,以便观赏山灯,凡数千百种,极其新巧,中以五色玉栅簇成‘皇帝万岁’四大字,其上伶官奏乐,其下为大露台,百艺群工,竞呈奇技。
”由此可见,早期的“鳌山灯”主要为帝王下旨在都城搭建并亲临观赏。
作为元宵灯会的核心景观,“鳌山灯”象征着“江山永固,与民同乐”的盛世气象。
从灯体形制来看,为巨型层叠架构,形似鳌山,其上结彩团簇、华灯璀璨、画神仙故事,是对“鳌山”神话中“金玉殿宇”、“花树丛生”、“仙圣所居”等意象内涵的具象化呈现。
同时,在万千灯影之下,配以伶官奏乐及各种民间艺人表演,充分烘托出元宵佳节欢快喜庆的氛围。
二明代是“鳌山灯”形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
据《皇明通纪集要》记载,永乐十年正月元宵,明成祖朱棣下令在南京午门外搭建鳌山灯棚,并且“赐文武群臣宴,听臣民赴午门外观鳌山三日,自是岁以为常”。
此后,明代许多帝王都照例在元宵期间搭建巨型鳌山灯,以彰显“天下太平、与民同乐”。
值得庆幸的是,一些流传至今的明代岁时节庆题材画作中绘有“鳌山灯”,为我们直观地了解当时“鳌山灯”的具体形制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图像资料。
其中,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由宫廷画师绘制的《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堪称经典。
这是一幅描绘成化皇帝朱见深在北京皇宫中张灯结彩、演杂技百戏、放烟花爆竹、欢庆上元佳节的图画长卷,画面中就有一座巨型“鳌山灯”,成化皇帝本人题写的序文也言及“灯球巧制,数点银星连地滚;鳌山高设,万松金阙照天明”,其后赞文中也有“鳌山光焰翠云浮,金阙巍峨胜蓬岛”之句。
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指出,此画描绘的是宫中“张灯结彩,搭鳌山灯棚,放烟火花炮,舞狮子”的情景,认为是“传世明代最具体鳌山灯棚形象”。
我们可以看到,画中所绘的鳌山灯棚高大壮观,由四层灯彩堆叠而成,通体由松、柏一类的翠绿枝条覆盖,每层都挂满了各式花灯(华盖灯、球形花灯、多面宫灯等)和神仙、人物图像,中央券门亦悬灯。
其中,灯棚由下而上第四层为“八仙庆寿”景观,将道教及民间信仰的八仙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鳌山之上。
在灯棚中央券门前,众人举旗张灯、表演杂技百戏。
图2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的“鳌山灯”图3 《南都繁会景物图卷》中的“鳌山灯”在另一幅表现明代南京社会生活繁华风貌的图画长卷《南都繁会景物图卷》(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中,也绘有元宵“鳌山灯”景观。
根据题款显示这幅画作出自明代画家仇英(约1497—1552)之手。
图卷中所绘的“鳌山灯”耸立于街衢,与周围楼宇齐高,整体形制为层叠架构,覆以松竹类翠枝,再以各式灯彩、神仙人物点缀其间,下开六门,正门横楣榜题“鳌山”二字。
六门及鳌柱以上,主体灯景分为三层,下层为八仙像,中层设佛、道教神像六尊(均绘有圆形头光,显示其高阶神圣属性),最上层(顶端)立一小亭,象征海外仙山上的金台玉宇。
图4 清代彩绘本《帝鉴图说·观灯市里》中的“鳌山灯”清代帝王仍十分青睐“鳌山灯”。
自雍正朝开始,正大光明殿每年正月悬挂“鳌山灯”,殿前例设烟火。
据成书于乾隆年间的《钦定日下旧闻考》记载,每年上元节前,“于寿皇殿安放方圆鳌山灯牌坊,自七层鳌山至十三层,十九日乃撤”。
乾隆帝亦有《咏鳌山灯》诗云:“驾山海上浮,秉烛夜中游。
”据此来看,清代宫廷在元宵节搭建的“鳌山灯”形制亦十分高大精致。
在绘制于18世纪初期的清代彩绘本《帝鉴图说》(法国国家图书馆藏)中,有一幅题为《观灯市里》的图画,虽然取材于唐代长安城上元节街市观灯故事,但画面中所绘“鳌山灯”可能反映了清代鳌山灯棚的形制特征。
这座鳌山灯棚下,有四根鳌柱作为支撑,其上为木质架构、缚扎冬青松柏枝叶的主体灯景,层层相叠,点缀各式大小花灯,最上层设一小亭,仿佛高耸入云,亭内端坐一位道教神仙人物,左右各立有一侍者。
从图像要素与意象内涵角度来看,这座“鳌山灯”的形制设计虽然相对简约,但仍呼应了“形似鳌山”“金玉亭台”“仙圣所居”等要素,体现了“鳌山”神话母题的基本意象内涵。
三由于“鳌山灯”体型高大、工艺繁复、花费不菲,因而宋代至明清时期的巨型“鳌山灯”多为皇帝下令在都城搭建,地方州县虽然也有搭建鳌山灯棚作为元宵灯景,但在形制、规模上一般要小于前者。
我们从明清时期史籍、方志文献的相关记载发现,地方上的元宵“鳌山灯”通常搭建于城中的主要街衢、寺庙、祠堂等处。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记杭州元宵风俗道 :“有社火、鳌山,台阁、戏剧,滚灯、烟火,无论通衢委巷,星步珠悬,皎如白日,喧闹彻旦。
”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徐渭在绍兴街市观赏元宵“鳌山灯”,赞叹不已,还亲自为鳌山灯棚中央的券门撰写一副榜联:“巧手插鳌山,贝紫珊红千火树,奇珍来海贾,骊珠鲛泪万金灯”。
明万历《青浦县志》记载当地元宵习俗:“大家或作鳌山,烟火或至达旦。
”相应地,搭建这些“鳌山灯”所需费用的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