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武汉的发电机制造工业走过的路(四) 提升企业之素质,我们要攀登顶峰当年武汽厂旧影实现扭亏增盈远不是武汽厂的终点。
祖国需要它更多的贡献!几十年的工厂实践让我感觉,一个企业要景气,必须要有敢作敢为的领导和高素质的员工。
但这一切不是天生的,正如毛主席指出过的,这一切都要在实践中产生。
八十年代初,当时职工最不适应的曾是一个“严”字,迟到一分钟(!)都不让进厂,需在门口一个个登记!等到登记完放进去后,就自己默默盘算月底又会扣多少奖金吧!而当时跑月票、搭车的职工很多。
市内交通本来就紧张。
为了避开公交高峰,汽发厂调节为早晨7点上班,下午4点半下班的。
我前面说过(再啰嗦一次),像我,住在武师(现湖大),早上5点半就要出门,穿过一公里路的田野和宿舍区,走到车辆厂(现和平大道),坐16路,到达汉阳门(幸好停在中华路都府堤口),几点几分到哪里,都是算好了的。
如果顺利,进厂还可吃早点(7点食堂停售)。
工厂管理的目的当然不是扣钱,更不是逞威,而是要我们职工成为一支守纪律、能打硬仗的队伍。
武汽厂没有搞一刀切懒政,而是同时着手解决具体问题:最先,汽发派出厂内的一些货车,到大东门等待接人,缓解从大桥上坐电车过来的同志“转车难”的压力。
到80年代中期,汽发已完成自己购买和改装自己的客车。
定点接送,大大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
此举在当时,不要说在武汉一枝独秀,在全国也是罕见的少有。
而职工因此在车上也有了自豪感,汉口的同事还看到厂长经常和他们同车出发上班。
无疑增加了向心力。
企业有了精神,需要开发出自己有竞争力的产品!开发什么?领导带着我们一起看市场。
“需要”就是开发目标!八十年代末,武汽厂依靠自己的力量,跨界开发制造出了国内首台“双层、电动”客车。
这车用来作每天过长江大桥和汉水一桥、以汉口航空路为定点接送的班车,接送本厂工人(我又想打惊叹号了)。
相信吗:坐在车上的职工(至少我曾这样)多有“居高临下”之快感。
80年代到上世纪末的武汽厂下班场面(此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