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风电百科 » 正文

视频丨岳阳:为守护好一江碧水“捕鱼人”身份变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2-11   来源:风力发电   作者:风电叶片   浏览次数:126
核心提示:六门闸晒鱼长廊。李德发最初的风干鱼摊位。刘静在直播卖风干鱼。红网时刻记者 叶芬 实习生 雷雯汀 王姣姣 李灵巧 李慧林 李思琼 岳阳报道两年以后,面对家门口络绎不绝前来参观东洞庭湖的游客们,李德发还是会想起长江“十年禁渔”政策颁布的那个下午。2020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活动全面启动。在拍照、量船、交网、注销渔民证后,专业渔户李德发告别了赖以生存几十年的“家”,带着眷恋、不解、迷茫,寻找新的生存机会。截至目前,岳阳市共签订4644户建档立卡渔民退捕协议,回收处置13538艘渔船以及44

   

六门闸晒鱼长廊。
李德发最初的风干鱼摊位。
刘静在直播卖风干鱼。
红网时刻记者 叶芬 实习生 雷雯汀 王姣姣 李灵巧 李慧林 李思琼 岳阳报道两年以后,面对家门口络绎不绝前来参观东洞庭湖的游客们,李德发还是会想起长江“十年禁渔”政策颁布的那个下午。
2020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活动全面启动。
在拍照、量船、交网、注销渔民证后,专业渔户李德发告别了赖以生存几十年的“家”,带着眷恋、不解、迷茫,寻找新的生存机会。
截至目前,岳阳市共签订4644户建档立卡渔民退捕协议,回收处置13538艘渔船以及4415本捕捞许可证。
数据下的个体在长江“十年禁渔”政策下如何跳出困境?又如何寻找机会?一个个岳阳人,用“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中国式生存之道,讲述着余味甘甜的转型故事。
曾经,他们以船为家,以渔为业1964年,李德发在湖北石首出生。
家里三世以捕鱼为生,对刚出生的李德发来说,命运的提纲早已书写好:长大,然后成为一名渔民。
1982年,李德发随父亲从湖北石首到洞庭湖打渔,对渔民的儿子来说,船是让人安心的地方,李德发精心布置了自己的渔船,在窗户上贴上红色窗花,船头用塑料泡沫箱种上小葱、香菜,晾上鱼干,把船当做家。
在刘静的回忆里,父亲刘平的生活也类似。
2003年,刘静离开岳阳去北京上学,第一次出远门让这个湘妹子不习惯,想给父母打电话哭诉,却时常打不通。
“他们在湖里捕鱼,洞庭湖上信号不好,电话总是没人接,我一担心就哭得更难受。
”而作为老渔民的刘平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追随着候鸟鱼群,对他来说,船就是家。
船上生活诸多不便,刘平给船上安装了简易风力发电机、两组太阳能电池板以及蓄电池。
从此以后,船上终于有了稳定的电源点亮电灯,照亮渔船。
一条船,成为他们在洞庭湖上漂泊的温馨港湾。
打渔几十载,这一天真的“上岸”了“十年禁渔”的消息已流传许久。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渔民们打渔休息的间隙聚集在一起,总是聊起这个话题。
起初,王月山并不相信。
尽管洞庭湖的渔业资源迅速减少,可是长江沿岸渔民20多万人,禁渔之后渔民们何去何从?2016年12月,王月山在电视上看到新闻: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实现全面禁捕,而在同年,洞庭湖的禁渔期较去年又延长了10天,他隐约觉得,或许全面禁渔,真的要来了。
这样想的不仅仅是王月山。
在六门闸,李德发看到了同一条新闻。
与王月山不同,在李德发看来,禁渔是迟早的事情。
洞庭湖里,“迷魂阵”(用小孔网布作成圆筒形状,用竹竿等牵拉着网眼细密的渔网,在水面牵起一条长龙形的网阵。
且该网只留一个进口,鱼一旦游进去,不论大小,都能悉数打尽。
)的数量越来越多,网孔的直径越来越小,每天的捕上鱼的数量也越来越少。
政策尚未证实,但在李德发心中,这是一件好事。
像是预感到什么一样,李德发贷款15万元在六门闸社区生态渔村购得楼房,开始一边捕鱼,一边晒些鱼干,着手准备上岸。
2019年开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发布。
2019年12月20日,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水域全面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生产性捕捞。
2019年12月27号,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关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和时间的通告》。
通告称,长江干流,重要支流和鄱阳湖、洞庭湖等大型通江湖泊,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最迟自2021年1月1日零时起,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
王月山不理解,自己没读过书,12岁开始捕鱼,捕到最后饭碗捕丢了。
带着这份情绪,他和社区负责人争吵了一次又一次,得到的答案都是统一的:退捕政策势在必行,开弓没有回头箭。
尽管有诸多不解和不舍,按照规定,王月山也如期按规定上交了自己的渔船。
那一晚,他回到了岸边的房子里,辗转反侧睡不着觉。
另一边,社区宣讲结束后,感受到禁渔政策给渔民的福利和发展空间,李德发备受鼓舞,第一个上交了渔船。
紧接着,刘平等一众渔民也将渔船交到了村里的集中回收点。
看着那条长20多米的红色渔船被工作人员引领驶远,李德发回忆起18岁时随父亲从湖北石首一路到洞庭湖安家的场景,湖上打渔38年,这一天真的上岸了。
渔民“上岸”转型发展,开辟致富新路上交捕捞工具只是退捕的第一步。
接下来如何转型?靠什么吃饭?王月山决定告别自家渔船,到城市中去寻找机会。
经熟人介绍,王月山进了岳阳一个建筑公司做零工。
收入虽然不比曾经捕鱼可观,但也勉强能养活自己和家人。
对李德发来说,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从“职业捕鱼人”变成“职业晒鱼人”。
六门闸社区东靠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生态湿地碧草翠,鸥鹭翔集。
退捕政策颁布后,政府投入40余万建起了特色晒鱼长廊供商户使用。
李德发把在株洲的女儿和女婿叫回来,准备认真做好“发哥风干鱼”。
但棘手的问题又一次摆在他面前:禁渔政策之前,李德发做风干鱼的原材料都是洞庭湖捕捞的野生鱼,禁渔之后,他急需找到新的原材料

 
关键词: 风电叶片 风电塔筒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