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云潭,编辑:小市妹高温干旱的夏季即将过去,但寒冷的冬季也将来临。
能源危机席卷全球之际,人们才想起煤炭这个旧能源。
这个夏天,重庆、四川、上海等地,连续多日气温高达40度以上,重庆15地刷新历史高温纪录,其中重庆北碚创造了45°的历史新纪录。
高温叠加干旱,让电力供应急剧紧张。
尤其是水电第一大省四川,本应是丰水期的水电,发电量却急速下滑,只能拉闸限电,让电于民。
四川对水电依赖度高达80%,但水电远没有火电稳定。
国家能源局近期就要求煤炭企业不折不扣增产保供,保障电煤供应,稳发满发,强化跨省电力互剂。
不仅中国,由于地缘冲突的原因,欧洲陷入历史罕见的油气荒。
重启煤炭,才解决了6亿欧洲人今年冬季的取暖问题。
面对人类历史上数次能源危机,煤炭总是担当起“临危受命者”。
然而,这位“拯救者”的地位不仅远不及风光水核电,甚至在同属于旧时代的石油天然气面前,煤炭都要矮一头。
2022年,是时候认清煤炭的真正价值了。
【煤炭=清洁能源?】开采时天然带有粉尘,可怕的矿难,黑不溜秋的颜色,煤炭天生就无法引起人类太多的好感。
长期以来,这位对经济发展起到支柱作用的能源“功臣”,背负着诸多偏见甚至尖锐的口诛笔伐。
其实,许多煤炭从业者早就提出:“界定清洁能源,应只论排放,不论出身。
”相比风光水等可再生能源,煤炭只是不可再生资源,正所谓“英雄不论出处”,不能以能源的“出身”界定其是否污染。
需要指出的是,煤炭过去的污染根本原因是燃煤结构不合理。
我国民用燃煤和其他工业燃煤量大面广,缺乏除污设施,特别是一家一户的民用燃煤造成的污染是电厂的几十倍。
所以煤炭并无任何过错,错的是使用不合理。
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煤炭早已面貌换新颜。
煤炭的污染主要集中在上游开采和中游使用方面。
上游的开采和冶炼层面,绿色智能早已是煤矿生产的新标签,随着机械化、信息化的推广,生产人员减少,2021年,我国煤炭开采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044,较2010年下降了94.1%。
中国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甚至领先水平。
直接燃煤产生污染显而易见,煤炭主要应用于发电。
中游使用层面,2021年,全国发电用煤在煤炭总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一半,这对于一个民用燃煤大国来说,已经是巨大的进步。
我国煤炭含硫量较高,极易产生雾霾。
因此煤炭燃烧的效率和清洁使用至关重要。
当前,我国煤炭燃料发电技术世界领先,超临界和超超临界先进机组超过860台,占比超过一半,超超临界发电总装机容量占比达到26%。
评价煤电技术高低的指标,一是单位耗煤量,二是排放量。
今年6月6日,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公开表示,我国超超临界高效发电技术煤耗最低可达到264克/度。
而此前的世界纪录属于丹麦,每度电煤耗286克(负荷率89%);日本最好水平的电厂是叽子电厂,为303克(负荷率90%)。
要知道在业界,煤耗下降10克,技术就相差一代。
这意味着,我国超超临界技术领先其他国家好几个代际。
排放量方面,被美国《电力杂志》评为世界顶级火力发电厂的上海外三电厂,已领先全球十年之久,其平均排放指标世界最低。
氮氧化物每标准立方米10.55毫克,二氧化硫6.39毫克,烟尘只有0.67毫克。
放眼全球,我国煤电的污染物排放量也是最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