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溪江是钱塘江上游一级支流,是钱江源之一支。
那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山脉水系,两岸青山,一江“墨水”, 山空鸟语致虚极,水渊鱼隐守静笃。
那与“桃花源”一脉相承的两岸村落里, 山民困来就睡、饿来就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悠闲生活,讲述着“夫唯不争,故无尤”[1]的自然水性,传承着“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2]的天地之道。
所以,乌溪江能在开发和开放的大浪淘沙、惊涛拍岸的环境中,涛声依旧、绿色依旧、青山依旧,而且能在绿水青山中遥望原生态的诗和远方……△乌溪江乌溪江 以江水墨绿得名乌溪江地名由来已久,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里就有记载。
“乌溪江,传说古时,天空出现乌云即雨,故名。
”[3]编写《乌溪江水映山红——衢县乌溪江库区志》[4]时,曾对这个说法深入考证,意欲寻求更加贴切的典故出处,或演绎一个玄妙美妙的地名故事,为乌溪江的诗和远方导读导航,结果未能如愿,深感遗憾。
2001年深秋,沐浴在“九寨沟”的诗情画意中,遍体阳和,身心开明,意识突然走了神,兴味忽然变了样,意念凝聚在胞衣地上,两眼内观乌溪江,那深潭的水是墨绿色的,浅滩上的水是银白色的;“白水”入潭成“墨池”,“池水”出滩成“银河”,“墨池”与“银河”连成江,一江春水墨绿样,江名故称“乌溪江”。
从江水颜色“本然”出发定义“乌溪江”,自觉原创,也是释怀。
然而,“乌溪江,以江水墨绿得名”,三十多年前就已经有文字记载了。
如此孤陋寡闻,实乃惭愧。
2021年,表弟曹存贤赠我1988年出版的《遂昌县地名志》,翻阅中发现遂昌县境内最大的河流竟然也叫乌溪江。
此乌溪江“为衢江之支流,属钱塘江二级支流,以江水墨绿得名。
《县志》卷二称柘上源”[5]。
“《县志》卷二”,是清代胡寿海等修、褚成允等纂的浙江《遂昌县志》,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刊印。
在近百年的历史演变中,柘上源何时改称乌溪江,没有找到文字记载。
不过,此乌溪江(以下加引号特指),一江碧水向北流途中,被“琴溪”[6]拦腰一刀分两段,留下了与乌溪江同源同名不同江的遗憾。
乌溪江从明万历年间到清末,基本上都属于西安县靖安乡管辖。
从地域范围来看,清代光绪元年靖安乡所辖其中的九都、十都的22庄至27庄的地域范围,与现代乌溪江地域范围相当接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乌溪江实行军事管制;1950年隶岭头区管辖;1958年隶乌溪江人民公社管辖;1961年隶乌溪江区管辖……由此可见,1958年10月,成立乌溪江人民公社(当时称大公社),是政府机关首次以“乌溪江”地名冠名。
△两岸良好的生态乌溪江 几于道“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7]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是最接近于“道”的。
乌溪江,千百年来,江水在山脉水系中生态依旧,在坑源溪流中居下守雌依旧,在顺其自然的生存发展中本性依旧,在与两岸村民的互动交流中,涛声大小传递汛情的“语言惯例”依旧。
因为“依旧”,所以“自然”;因为“自然”,所以,此江“几于道”。
不仅如此,“乌溪江空气真好”的口碑也是乌溪江“几于道”的又一客观现象。
因为“空气”凝聚了“道”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搏而不得”[8]的全部特征,可以说没有污染的“空气”就是“道”。
传统阴阳五行思想里面,水是黑色的,黑色是最高贵的颜色,黑色的东西才有神秘感。
乌溪江的深水是“墨绿”的,接近于“黑”。
乌溪江流域的衢江区和遂昌县的村民,把“黑”等同为“乌”,读“乌”为“wo”。
他们习惯于称家门口的坑源溪流为“溪”,水流量大的叫“大溪”,水流量小的叫“小溪”。
无论大溪还是小溪,汇入乌溪江就“乌”了,其实“乌”比“黑”更玄妙,“玄之又玄”是为“道”。
所以,乌溪江,起名于“色”,读音为“乌”,本体是“溪”,内涵于“道”。
“ 道”,“先天地生。
”[9]乌溪江流淌的是“道”的血液,传承的是“道”的基因,其深邃的自然和文化内涵铸就了自己独特的水柔山静之秉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自然”不是大自然,而是自然而然,也就是本然,本来的状态,是指事物的本真、本性、本质。
大自然只要没有被破坏,那当然就是一种本然之状态。
乌溪江水墨绿样就是如此。
或许是“道法自然”智慧的启迪,让我们的祖先乡贤,为母亲河取了个内涵于“道”的美妙玄妙之名——乌溪江。
乌溪江,历史记载、媒体传播,以及民间口口相传的,均指如今黄坛口和湖南镇两个阶梯水库库区的衢州市衢江区所辖的湖南镇 、举村乡、岭洋乡、黄坛口乡4个乡镇的行政区划范围。
乌溪江水是华东地区最好的一级地表水,是衢城40多万人民的生命之源。
乌溪江水养育了固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衢州人;乌溪江水流淌在衢州人心中,衢州人爱山水,更爱乌溪江,贵江若身。
乌溪江 百谷王[10]“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11]。
洋溪源和琴溪,以及乌溪江,两岸坑源支流密布,百余条山坑溪源全部流入乌溪江,故乌溪江是谓“百谷王”。
洋溪源和琴溪在原衢县洋口乡洋口村的上埠合流后变溪为江,向北流入洋口、举村、岭头、湖南、白坞口、坑口、石室、花园、下张等九乡镇,在鸡鸣渡附近注入衢江。
当年人们惯称乌溪江上游的洋口乡、举村乡、岭头乡为洋溪源、举村源和岭头源,如今仍有长者保持这样的习惯称呼。
洋溪源,西畈乡境内主流全长25公里,汇集了黄连坑、岩坑、独坑、苍坑、上西坑、下西坑、官坑、前壹坑、渡坑、举淤坑等山涧坑水。
洋口乡境内主流全长16公里, 汇集了白岩坑、九结坑、洋定坑、百短坑、黄塔坑、大石坑、周坑、赤湖坑、下坑、仓坑(柿木源)等溪流,至洋口村的上埠村[12]注入乌溪江。
举村源,发源于上槽、毛坑,也称翁源溪,境内流长约17.5公里。
举村源南北两翼高,中间低洼,群峰夹峙,壁立千仞,故山坑涧流多。
入流举村源的有洋坑、毛坑、鱼从坑、西门坑、西坑、榧子坑、下东坑、百祥坑、龙坑、直坑、石桥坑、里扇坑、大坑、王莲坑、鲍坑口、金竹坑、龙头坑等二十余处山坑。
岭头源,境内山多险峻,南部层峦叠嶂,峰起谷陷,属仙霞岭山脉。
从赖家→柳家→柴家→抱珠垄→岭脚底→乌溪江,主流全长约10公里。
《柳氏家谱》记载:柳家,旧称梅溪源,故有文人墨客称岭头源为梅溪源。
汇入岭头源的有外柘坑、田坑、上坞坑、玉中坑、坑源、方坑口、灵泉坑、小源坑、背头坑、西安坑、大坑头等十多条山坑支流。
琴溪,乌溪江有些人称其为“遂昌源”,其上游多条支流于周公口村汇聚合流,每条支流又汇聚了许多山坑涧水,其中最大的支流“乌溪江”,主要有黄塔坑、容龙源、独源、关用、蔡溪等支流。
其次是闻名遐迩的周公源,主要有乌岗坑、昌裘坑、左别源、潘接坑、流亚坑、陈坑、山石坑、金溪、锁匙坑、黄枝坑、河边坑、罗汉坑、浦抗、黄脱坑、小羊坑、杨茂源、风洞源、小路坑、大路坑、砻下坑、大善坑、严腰坑、金竹坑等支流。
源是一个集合概念,是某一流域的总称,譬如洋溪源,当年洋口乡的9个村庄分布其两岸,只有一个严博村在遂昌的琴溪下游与龙鼻头村接壤;坑是单一概念,是某一流域的名称,譬如举村乡的洋坑村、龙头坑村、西坑、大坑等村都是一坑一村,因坑得名。
坑归往源,形成源;源归往江,形成江,这就是乌溪江原生态之状、天长地久之源。
乌溪江之源,在福建浦城县仙霞岭山脉的大福罗峰,经龙泉县,入境遂昌县西南龙洋乡的长年坑,再经王村口、蔡源、焦滩、琴淤四乡,在琴淤乡的周公口村与周公源、湖山源等河流合流注入琴溪后,流入衢县洋口乡洋口村的“上埠”与洋溪源合流注入乌溪江。
主流长161.5公里,其中,衢州境内流程63公里。
△乌溪江乌溪江 兄弟源琴溪和洋溪源是乌溪江上游的“兄弟源”,琴溪水流量比洋溪源大得多,相对于洋溪源是“兄长”。
“乌溪江”,若是没有“琴溪”隔断其中,或者不是行政区划的原因,也许与衢县的乌溪江就是同源同名同一江了,那样,乌溪江的上游就由衢县洋口乡洋口村的上埠往南推进近70公里到遂昌县西南的龙洋乡长年坑。
1972年版的苎口(乌溪江与湖山源交汇口)至洋口(琴溪源与洋溪源交汇口)区域地形图,清楚地展示出“兄弟源”的玄妙风采。
(一)洋溪源洋溪源,因溪水贯穿洋溪乡得名, 洋溪乡1956年更名为西畈乡,又称西畈源。
它发源于西畈乡黄连尾西南山麓,自西南向东北在举淤口流入衢县白岩村。
两岸悬崖峭壁,林木茂盛,“山间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风景此处独好。
溪流曲折回环,河床较为平缓,是山民们放木排、运木头到衢州交易的唯一通道。
直到20世纪80年代,西畈乡和洋口乡开通乡村公路后,洋溪源两岸的村民才告别放排运木头的历史。
洋溪源在白岩村南0.5公里的金鸡岩底入境衢县,流经白岩村、岗头村、大日坂村、柘木村、岙底村、茶衙村、洋口村入境乌溪江。
从白岩村到洋口村,要过23道溪水:洋口→上埠→经塘→湖坵→麦埂→鹅形→茶衙→岙底→竹潭会→盘龙形→苦竹腰→柴家畈→柘木(滩头石塔)→高上→大日坂→中心坝→黄塔畈→百短坑口→洋定坑口→马家腰→营头→上窑畈→白岩岭脚→白岩坑。
“过河涉水当洗脚,爬山过岭当棉袄,松明竹片当灯照,辣椒当油炒,番薯干当蜜枣”的民谣就是当年山水文化和山民生活的写照。
(二)琴溪琴溪(遂昌源),其名出自关于琴山的记载,当地此区域名为琴淤,置琴淤乡[13]。
琴溪,其上游的“乌溪江”,与乌溪江一样发源于福建省浦城县仙霞岭山脉的大福罗峰,遂昌境内长约59公里,河床宽平均94.2米, 昔时水运频繁,风帆云集, 江水奔流于万山丛中,行舟放排其上,雅有“朝辞白帝,暮宿江陵”之势。
县内主要木材产区黄沙腰、王村口、安口等区乡的木材,都经此北运衢州、杭州一带。
[14] 周公源,发源于福建省浦城县营盘尖南麓苦马潭,遂昌境内长约52.5公里,虽然是遂昌县境内第二大河流,知名度却比乌溪江(柘上源)大,古诗云:“周公源里接闽关, 一水迢迢百二湾”。
[15](三) 关于琴溪、柘上源、周公源,《遂昌县志》(清光绪二十二年)记载:①琴山词条中,“柘溪”应为现湖山源的上游段;“王溪”应为乌溪江王村口段,“琴溪”应为周公口至龙鼻头段。
②柘上源:推测为现乌溪江源头福建浦城罟纲源至遂昌蔡口段,此词条中之“洋溪”,推测为今之乌溪江蔡溪口至周公口段。
柘上源这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