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元代的花瓶到大明的宣德炉、从古老的烛台到近代的煤油灯、从客家姑娘出嫁的承盒到妇女穿的大襟衫……在梅县区桃尧镇桃源村,今年67岁的张炳辉用30余年时间,将超60000件承载着客家人记忆的老物件搬进了家里。
走进张炳辉家的三层小楼,犹如走进了一间客家民俗博物馆。
墙壁上挂满了旧的字画、壁挂、服饰、钟摆等,地上摆满了古家具、瓷器、铜器等,楼梯上也放满了首饰盒、雕花柜等老物件。
张炳辉带领记者走进一间小房间,指着一个精美的承盒告诉记者,这可是他收藏的第一件“宝贝”。
说起这些年的收藏经历,张炳辉既兴奋又心酸。
1986年,他的母亲病逝,按照客家地区的习俗,老人去世后要把生前用过的大部分物件烧掉,以示“升天”。
可看着母亲生前用过的东西被烧毁,张炳辉极其心痛,也就是从那时起,张炳辉走上了收藏的道路。
至目前,张炳辉收藏的老物件已经达到60000多件,其中,一个唐宋水车窑双耳罐、一个宋代水车窑青瓷碗、一个清代龙泉窑葵口碗和一方清末民国砚盒装端砚得到了央视鉴宝专家组出具的鉴定证书。
如今,张炳辉已年近七旬,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办一个真正的历史文物展览馆,期望年轻一代更多地关注民间收藏,把客家人的历史民俗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文/杏岚 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