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光伏、风电两大新能源“双雄”作为市场主线表现颇为亮眼。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电设备供应商和电站工程总承包商之一—东方电气(01072)自4月份以来股价不改上扬态势,可见投资者对其认可。
智通财经APP认为,绿色低碳已成全球能源转型发展趋势,我国在2020年已经向世界宣布: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前,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
2030年,可再生能源中的主力军——风电、光伏的总装机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按照2020年底,光伏和风电累计5.3亿千瓦的装机容量来看,未来十年还需至少6.7亿千瓦的增长。
国家能源局更是明确表示,到“十四五”末,可再生能源的发电装机占全国电力总装机的比例将超过一半,其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比重将是“三分天下有其二”。
能源结构的迁移,催生出对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需求,电源投资有望延续高景气。
东方电气作为国内领先发电设备综合龙头,具备“六电并举”(水电、火电、核电、气电、风电、太阳能)与“五业协同”(清洁高效能源装备、可再生能源装备、工程与贸易、现代制造服务业、新兴成长产业)多元业务,有望多维度受益。
水电投资达2万亿新的能源结构需要新的电力系统。
因为此前我国的大型能源基地多为水电或火电等单一能源基地,比如三峡水电站、托克托火电厂;而“十四五”期间的清洁能源基地基本是多元能源为一体,要么是风光火储,要么是风光水储。
所以供电侧必然是“多能互补一体化”。
供电侧的变化给输电侧带来新的问题,并网方面,需要有足够多的接入点,足够大的线路传输容量,足够坚强的网架。
除了风光,氢能、生物能、储能都要转化为电能输送,这对电网的平衡性和负载稳定性带来新的要求。
有机构分析指出,当前制约新能源发展和消纳的关键因素不在于负荷水平,而在于送出能力。
因此“多能互补电源体系+直流输电送出通道”,是新型电力系统的主流解决方案。
6月13日,中国电建董事长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提出中国将在“十四五”期间建设270GW抽水蓄能项目。
通常情况下,蓄水储能项目大约需要8年完成,新华汇富金融研报估计到2030年中国的抽水蓄能装机量将达到216GW。
这无疑水电基础设施投资的一次飞跃, 因为之前的目标是到2030年装机量达到122GW(能源局9个月前设定)。
估计270GW抽水蓄能项目将耗资2万亿元人民币(每GW约70亿元人民币)。
根据新华汇富金融研报数据,电气设备占总投资的20%。
也就是说,东方电气和哈电将共享4000亿元的大蛋糕。
2021年,东方电气和哈电分别占据抽水蓄能发电机的40%和50%市场份额。
2021年财报显示,东方电气风电产业营业收入占比提升至26.4%、新生效合同占比提升至23.1%,煤电产业营业收入、新生效合同占比均降至20%以下,“零碳”发电装备占装备制造板块比重超过60%。
蓄水储能项目的加速将进一步推动东方电气的业绩。
除蓄水储能外,东电的风电和核电设备也将在未来五年实现强劲增长。
近日,国际能源署(IEA)表示,随着各国政府试图减少对进口化石燃料的依赖,到本世纪中叶,全球核电装机容量需要翻一番,以实现净零排放目标,并有助于确保能源安全。
IEA总干事Fatih Birol认为,核能有一个独特的机会卷土重来。
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预测,2025年前核电市场规模4371亿元。
鉴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东方电气的收入具备较高的确定性。
值得关注的是,7月6日,东方电气新增1家机构对其2022年度业绩做出预测。
6个月内累计共3家机构,预测2022年净利润均值为27.58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20.5%。
其中,2家机构“买入”,1家机构“增持”。
目标价格预测28.50元。
风电成营收增长引擎 毛利率下滑明显赛道前景明朗,东方电气自身的内功亦可圈可点。
2021年一季度业绩强劲,营业总收入达141亿元,同比增长29.8%;盈利9.26亿元,同比增长46.3%。
其中风电板块作为营收增长引擎,同比大增40%。
早在2021年,风电已取代火电(18%)成为公司最大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