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布了一项研究,其中公布出来的几张图片尤其引发思考。
图片上可以看出,保守预计,到本世纪末的2100年,北京、首尔已经成为沿海城市,上海、香港、天津、苏州等城市将被海水淹没…同样的情况还将出现在欧洲、北美、南美、澳大利亚、非洲及南极洲等各大洲沿海地区。
澳大利亚欧洲非洲南美据NASA爱好者报道,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的这项研究表明,近几十年来,全球海平面上升一直在加速,而非稳步上升;加速的主要原因是格陵兰岛和南极洲冰川融化。
在上世纪90年代,每年海平面大约增加2.5毫米(0.1英寸),如今每年增加约为3.4毫米(0.13英寸)。
据NASA爱好者整理的资料显示,此项研究基于NASA和欧洲25年来卫星高度计的数据,这些卫星包括Topex/Poseidon, Jason-1, Jason-2和Jason-3。
按照之前的数据预判,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将上升约30厘米;但不断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的海平面加速上升,最新的计算表明到2100年,海平面将上升65厘米(26英寸),这将给沿海城市带来严重影响。
北美地球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上升,会增加空气和海水的温度,从而以两种方式导致海平面上升。
根据NASA爱好者所整理的数据,过去的25年里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大约7厘米(2.8英寸),另外温暖的海水膨胀了,这种“热膨胀”,相当于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量的一半,然后是融化后的冰块流入海洋,这也增加了全球海面的高度。
不论是从经济社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的高度来审视,还是一些特殊用途解决现实的能源供应出发,发展新能源,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对于人类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新能源是人类社会未来能源的基石,是化石能源的替代能源。
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在人类开发利用能源的历史长河中,以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的时期,仅是一个不太长的阶段,它们终将走向枯竭,而被新能源所取代。
人类必须未雨绸缪,及早寻求新的替代能源。
研究和实践表明,新能源,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可以再生、不污染环境,是国际社会公认的理想替代能源。
根据国际权威单位的预测,到21世纪60年代,即2060年,全球新能源的比例,将会发展到占世界能源构成的50%以上,成为人类社会未来能源的基石,世界能源舞台的主角,目前大量燃用的化石能源的替代能源。
新能源清洁干净、污染物排放很少,是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清洁能源。
化石能源的大量开发和利用,是造成大气和其他类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何在开发和使用能源的同时,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它主要是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过程中燃烧大量化石燃料产生的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所造成的。
因此,限制和减少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已成为国际社会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光伏电站而新能源污染物排放很少。
目前各种发电方式的碳排放率, g碳(/kwh) :常规燃煤电为304,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为270,燃气联合循环发电为118,带烧天然气备用机组的太阳能热发电为47,地热发电为2.5,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则为0。
由此可见,新能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清洁能源,采用新能源以逐渐减少和替代化石能源的使用,是保护生态环境、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大措施。
新能源是世界不发达国家的20多亿无电人口和特殊用途解决供电问题的现实能源。
迄今,世界上不发达国家还有20多亿人口尚未用上电,其中我国约占6000多万人。
由于无电,这些人大多仍然过着贫困落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远离现代文明的生活。
这些地方,缺乏常规能源资源,但自然能源资源丰富,人口稀少,并且用电负荷不大,因而发展新能源是解决其供电问题的重要途径。
有了这样的动力,我们有理由为了新、旧能源替换去继续努力,早日降低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电的度电成本,进一步提升全球光伏、风电的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占比,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