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日本二战战败,联合国禁止日本进行与原子能相关的研究。
但随着1952年旧金山条约的生效,日本恢复在国际上的地位,相关研究又被解禁。
1954年初由当时的改进党中的中曽根康弘、稲叶修、斋藤宪三、川崎秀二向国会提出了原子能研究开发预算,此为原子能发电在日本发展的起点,成为核电大国。
日本之所以要发展核电,有着自身国情的特殊性。
日本列岛资源自给率低,传统能源80%以上依赖进口,其中的大宗——原油,要从中东进口。
而二战后的日本一向以重视环保的形象示人,核电并不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环境有利。
于是,发展核能就成了日本的“基本国策”。
日本是世界上唯一遭到核攻击的国家,相对世界上很多国家,日本民众对“核”更为敏感。
2011年福岛核事故后,更多民众“谈核色变”。
近年来,一些声音不仅要求关停核电站,甚至还要求彻底“废核”。
由于资源缺乏以及地理位置限制了“风光”资源开发,日本能源主要依赖进口。
20世纪70年代中东石油危机后,日本意识到能源掌握在别人手中的风险性,因此希望发展核电减少对外部能源依赖。
福岛核事故前,日本核电供应了全国30%电力。
但随着一场海啸,核电站成为“洪水猛兽”,日本再次加大了对海外化石能源的进口,这一比例一度高达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