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风电百科 » 正文

地球是个巨大的发电机(其实地球是一台发电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2-11   来源:风电塔筒   作者:海上风电   浏览次数:372
核心提示:地球内部,有一个发电机,在维持地磁场长期运转。并且,其中的物质交换和热量交换,让它可以十分持久。保护地球生命的磁场屏障。|carnegiescience.edu作者 | 陈天真责编 | 高佩雯我们的地球之所以能成为生机勃勃的存在,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它有一个可以屏蔽太阳风和宇宙射线中危险带电粒子的磁场。说到地球磁场,大多数人头脑中大概会想象出一块巨大的磁铁,它的北极大致指向地球的地理南极,南极大致指向地理北极。实际上,这与历史上人们对于地球磁场的想象颇为相似——地球就像是一块巨大的磁石,它的磁场稳定,并长期

   

地球内部,有一个发电机,在维持地磁场长期运转。
并且,其中的物质交换和热量交换,让它可以十分持久。
保护地球生命的磁场屏障。
|carnegiescience.edu作者 | 陈天真责编 | 高佩雯我们的地球之所以能成为生机勃勃的存在,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它有一个可以屏蔽太阳风和宇宙射线中危险带电粒子的磁场。
说到地球磁场,大多数人头脑中大概会想象出一块巨大的磁铁,它的北极大致指向地球的地理南极,南极大致指向地理北极。
实际上,这与历史上人们对于地球磁场的想象颇为相似——地球就像是一块巨大的磁石,它的磁场稳定,并长期存在。
地球磁场示意图。
|Peter Reid / NASA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地球到底是如何产生磁场的?它又为何可以如此持久?实际情形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01.地球如何产生磁场?我们知道,磁来自于电,变化的电场可以激发磁场,变化的磁场又可以反过来激发电场,如此往复不绝。
20世纪的时候,人们已经用优美的麦克斯韦方程,将电、磁、光三种现象统一了起来,许多科学家因此恍惚感觉,物理学的大厦已经落成,万事万物皆在掌握之中。
然而,对于地球如何产生磁场这件事情,科学家们却仍然莫衷一是。
许多人都提出了可能的解释。
例如,爱因斯坦认为,这或许是因为在地球内部,电子携带的负电荷与质子携带的正电荷总数不相等,从而导致整个地球具有磁场。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Patrick Blackett 试图通过实验来寻找地球自转角动量和磁矩的关系,结果始终一无所获。
爱尔兰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拉莫(Joseph Larmor)则猜测,或许有一个发电机产生了地球的磁场……咦,地球内部有一个发电机?这个想法听起来似乎有些天马行空,但事实上,目前被普遍接受的地球磁场理论——“地球发电机”理论正是萌芽于此。
02.神奇的“地球发电机”要了解地球为什么能产生磁场,首先需要了解地球的结构。
这是地磁场存在的物质基础。
可以猜测,它和一些磁性物质有关。
比如铁。
实际上也的确如此。
正如遥远恒星坍缩产生的各种元素形成了宇宙中新的恒星和行星,地球也是由最初弥漫在太阳系中的气体和尘埃吸积而成的。
在地球形成过程中,密度较大的铁元素向着核心沉积,与周围的硅酸盐分离,最终,不同密度的物质不断分层,形成了如今的地核、地幔和地壳。
虽然我们无法进入到地球深处,但横穿过地球的地震波却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由于地球内部各种物质的密度和物理特性不同,地震波这种最为强大的声波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散射,导致地球另一端接收到回波的时间有所差异。
我们据此就可以知道,这些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密度是多少,等等。
科学家很早就破解了地震波的密码,他们发现,地核实际上分成两层,虽然这两层的主要物质组成都是铁,但外核是熔融的液态铁,内核则因为受到更大压力而呈现为固态。
这个坚固的内核大小相当于月球的70%(半径),温度则接近炽热的太阳表面。
地球内部结构。
它有着固态铁内核(半径约占20%)和液态铁外核(半径约占55%)。
|shutterstock/JohanSwanepoel就像埋藏于地球深处的化石记录了生命的演化历史一样,古老的岩石也记录着地球磁场的演化历史。
在岩石最初形成并冷却的过程中,岩石颗粒中的电子会受到周围磁场的影响,朝向磁场的方向偏移,从而记录下当时地球磁场的强度和方向。
通过研究岩石中物质的磁性,物理学家Walter Elsasser逐渐揭示了地球磁场的演化历史,并在上世纪40年代提出了更为完善的地球发电机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是地球外核中处于熔融状态的金属铁的对流持续地产生着磁场。
03.源源不断的动力古地磁记录表明,地球磁场已经存在了至少30亿年。
然而我们知道,如果地球的磁场是像永久磁铁那样,那么它应当在大约2万年内衰减殆尽,因为地核的温度太高,热运动会让铁原子(类似一个个小磁针)的指向杂乱无章,无法维持永久磁性。
另一方面,古地磁记录也显示,地球磁场的两极在过去曾多次反转,两次反转之间的时间间隔平均而言大约是20万年,一次反转事件——从磁场变弱,到消失,再到产生反向磁场——只需要几千年就可以完成。
地球磁场的这些性质都表明,在地球内部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机制,可以持续地产生磁场。
科学家们据此推测,这种机制就是在地球的流体外核中持续运转的对流发电机。
地球发电机理论认为,随着地球逐渐冷却,外核中熔融的液态铁会在内核边界处缓慢结晶,释放出热量和溶解于其中的轻元素。
这些释放的热量和轻元素的浮力作用为外核中液态铁的对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驱动力。
与此同时,地球自转产生的科里奥利力*会将流体扭曲成螺旋状,沿着地球自转轴的方向排列。
这样,原来的磁场在液态铁中激发出涡电流,结果就像高中课本上的螺旋线圈一样,这些带电的流体又不断产生新的磁场,来弥补逐渐衰减的磁场。
*科里奥利力:在惯性系中,物体原本因为惯性沿着直线运动,但由于地球的自转,在其上的观察者看来,物体的运动轨迹会发生偏离,好像受到了一个力的作用,这个假想的力就是科里奥利力。
科里奥利力是一种复合离心力,它让物体仿佛发生切向的和径向的偏离。
地球发电机产生地球的磁场。
地球外核中的液态铁被扭曲成螺旋状。
| Wikipedia然而,这种假想的机制真的可以描述真实的地球磁场吗?科学家们一直希望能够通过理论计算构建模型,模拟真实的地球磁场。
04.实验模拟地球磁场从上面的描述中我们知道,地球核心的热量和物质流动驱动了外核中液态铁的对流,在地球自转的作用下,涡电流持续地产生磁场。
这个过程涉及到热量的传输、流体的运动、电磁场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磁流体问题,因此地球发电机理论需要使用相应的磁流体力学方程来描述这整个过程。
由于问题的复杂性以及计算机能力的限制,直到1995年,人们才得到了第一个自洽的数值计算模型——Glatzmaier-Roberts模型。
令人欣喜的是,这个模型成功地产生了地球磁场的一些特征。
计算结果显示,模拟磁场与地球磁场的强度非常接近,并且具有相似的偶极结构——磁感线从一极发出,扩散到空间中,最终又回归另一极。
此外,在模拟的 36000 年时间里,磁极确实发生了反转,这次反转大约用了1000年时间,在反转过程中,磁场强度急剧减小,并在反转之后立即恢复,与地磁记录的反转过程颇为相似。
数值模拟生成的磁场与地球磁场具有相似的偶极结构(一边为N极,一边为S极)。
| Gary Glatzmaier更有意思的是,模拟过程提供了地磁记录也无法保留的细节。
在模拟磁极反转的整个过程中,外核中的流体实际上会不断地试图反转磁场,但由于内核的磁场是在更加漫长的时间尺度上缓慢衰减,所以这种反转的尝试大多被阻止。
只有在非常少的情况下,才会出现一次成功的磁极反转。
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地球磁极在两次反转之间的时间间隔如此之长,并且出现时间是随机的。
模拟中出现的磁极反转过程。
从左到右三张图分别对应,反转前500年,反转过程中,反转后500年。
| Gary Glatzmaier05.更真实的地球磁场产生机制相比于真实的地球磁场产生机制而言,这只是一个非常简化的模型。
例如,除了外核中液态铁的结晶,驱动对流的热量还可能

 
关键词: 风电叶片 风电塔筒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