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国家能源局发布《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打造“新能源+”模式,加快提升新能源可靠替代能力。
意见稿提出:推动多领域清洁能源电能替代,充分挖掘用户侧消纳新能源潜力。
推动各领域先进电气化技术及装备发展进步并向各行业高比例渗透,交通领域大力推动新能源、氢燃料电池汽车全面替代传统能源汽车,建筑领域积极推广建筑光伏一体化清洁替代。
工业领域加快电炉钢、电锅炉、电窑炉、电加热等技术应用,扩大电气化终端用能设备使用比例。
积极培育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负荷聚合服务、综合能源服务、虚拟电厂等贴近终端用户的新业态新模式,整合分散需求响应资源,打造具备实时可观、可测、可控能力的需求响应系统平台与控制终端参与电网调度运行,提升用户侧灵活调节能力。
新能源逐步成为发电量结构主体电源,电能与氢能等二次能源深度融合利用。
依托储能技术、虚拟同步机技术、长时间尺度新能源资源评估和功率预测技术、智慧集控技术等创新突破,新能源普遍具备电力支撑、电力安全保障、系统调节等重要功能,逐渐成为发电量结构主体电源和基础保障型电源。
煤电、气电、常规水电等传统电源转型成为系统调节性电源,服务高比例新能源消纳,支撑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应急保障和备用容量。
电力在能源系统中的核心纽带作用充分发挥,通过电转氢、电制燃料等方式与氢能等二次能源融合利用,助力构建多种能源与电能互联互通的能源体系。
增强型干热岩发电等颠覆性技术有望实现突破,新一代先进核电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形成热堆—快堆匹配发展局面,核聚变有望进入商业化应用并提供长期稳定安全的清洁能源输出,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
能源对一个国家来说究竟有多重要?面向即将迎来的2023年,中国能源工作的重点将落在何处?未来我国新能源又将如何发展?一起来和小编看看吧。
一、能源的重要性能源是指人类能够获取利用的能量资源,按能否再生分为可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
可连续再生、连续利用的能源称为可再生能源,如风能、水能、太阳能等;经过亿万年形成的、短期内无法恢复的能源称非再生能源,如煤、油、天然气等,煤、石油和天然气等是当前主要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