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曾经有那两条河流在此经过 现在还有吗—— 沈水之湾正秋时沈阳曾经有两条河水流经这里,一条为浑河,从沈阳的南端流经此地;一条是辽河,从沈阳的北面路过这里;两条河流一南一北,护佑着沈阳这块历史名城,风水宝地。
浑河,源自于东北著名的长白山脉;而辽河,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的红山境内,也就是赤峰市。
浑河从抚顺过来,比较近便;辽河从赤峰向东北方向流去,途经内蒙古通辽市,吉林省,然后在双辽县郑家屯转弯,向西南方向的辽宁境内流淌,在营口一带入渤海。
自古便有“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说法,长白山无疑是祖国山河的一块瑰宝。
人说:“长白山有三宝,人参、貂皮、靰鞡草。
”人参强补,能把人吃的眼冒蓝光;貂皮保暖,能让人在寒冬腊月不知道冰冷是什么滋味;靰鞡草则曾是东北人用于冬季抗严寒捂脚保暖的生活用品。
其实,长白山还有“三宝”,大米、大豆、鹿茸角。
这三样东西,真的是东北的骄傲,粮食、食品中的佼佼者。
用长白山水培育出来的大米营养丰富,口香质好;大豆含有极高的人体需要的蛋白质;鹿茸角也是人体滋补的上品。
这“六宝”加起来,哪座山也不行。
井冈山是“红米饭、南瓜汤”;太行山是“小米加黑豆”。
正因为长白山的养育,一个民族在这里悄悄地崛起,养育出一代天子,曾经统治封建社会的中国267年历史。
沈阳位于东北平原,界比儿就是清王朝起家的地方抚顺;清王朝的第一个政治、军事中心就设在新宾县;曾经号称是兴京;第二个王朝中心则在沈阳,号称盛京;第三个移居关内,号称北京;这就是一代王朝兴起的历史。
现代中国历史上,从沈阳出去的,或在沈阳工作过的,还出现过三位党和国家领导人。
一位国家主席,一位国务院总理,一位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
20世纪的2、30年代,原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曾在沈阳领导过工人运动;20世纪初叶,原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同志曾随父亲、叔父在沈阳和沈阳的界比儿的铁岭市读过小学。
周恩来总理怀念这里,他曾经说过:“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
没有这一次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兄弟一样,走向悲剧的下场”。
如果不来东北,就没有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周总理。
他在这里,开始受到西方教育,开始读革命书籍,沈阳是周总理转变的开始。
1910年,他从老家江苏淮安出来就再也没有踏过故乡的土地,而周总理却念念不忘沈阳界比儿的铁岭。
20世纪60年代,专门找了一次开会研讨的机会,回铁岭这块故土看一看,走一走,回报此生情缘;林彪打仗出名,除了平型关战役,就是在东北战场上。
特别是“辽沈战役”胜利之后,人人都知道“大名鼎鼎”的林总。
林彪在东北养成了爱吃黄豆的习惯,因为东北出产这东西。
他总是炒一书包黄豆带在身边,一打仗就嚼黄豆,打得越激烈,他嚼得越香。
可见,白山黑水之神妙,绝不可低估其内涵和它的底蕴养分。
建国初期,沈阳是共和国的长子。
有一天,路过这里的辽河水在沈阳不见了,按照自然法则改道了,它不在途经沈阳;而浑河水一直在坚守,养育滋润着沈城人民。
辽河水曾经在沈阳市的皇姑区一座辽代千年舍利塔下面路过,在这里有一个湾处,所以,称这里为塔湾,也叫沈水之湾。
清代时期,虽然辽河水不再路经塔湾,但清政府没有忘记引水筑河,专门在塔湾修建了人工渠,所以,此地还叫塔湾。
建国后,沈阳运河水再度流经这里,这里仍然流传着这个好听并传神美丽的名字,塔湾。
金秋时节,塔湾展示了秋色之神韵。
沈水之湾 曾经辽河水途经这里 因为有一座舍利塔,人们叫它塔湾 后来辽河水改道了 不再经过塔湾 清代时政府修建了人工河 这里仍然叫塔湾 建国后,环城运河再度流经此地 这里被命名为塔湾街 秋天的河渠旁 树影婆娑 柳树垂黄 人工小道 石碑林立 河水安静 黄绿相间 红妆素裹 庙宇披黄 蜿蜒流淌 秋色满园 远近有别 曲径通幽 一抹朱红 黄韵垂柳 掩映寺庙 河岸对面 白色拱桥 古道今昔 蜿蜒出境 秋韵路经 河边一景 倒垂河影 嫩黄瞬间 千年古塔 舍利春秋 秋色一点 河边取景 垂柳风姿 相得益彰 寺庙花卉 仿乾隆御笔 万福之源 河塘之苇 枫之韵律 古色古香 塔湾韵味 叶落归根 赏秋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