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始于2013年。
当年5月,即将不惑之年的殷诗奇背负行囊,从浑江发电公司来到西北,参与吉电股份新能源“走出去”首个自主开发建设的光伏项目———青海格尔木光伏电站,从建设—投产—运营,他守护电站百余个日夜,未回家一次。
在高原缺氧、沙尘暴雨、枯燥乏味、通讯缺失等的恶劣条件下,他用一个普通员工的本分,扛起了忠诚担当的责任,在青海、甘肃、陕西一干就是4年。
如今,殷诗奇已从火电生产值班长成长为光伏电站的“指挥员”,经他培养的骨干20余名,都分别走上了重要工作岗位。
殷诗奇只是忠实践行吉电股份“走出去发展”的一分子,在他的身后有近1/4的吉电人“走出去”,追风逐日。
从2013年开始,吉电股份制订实施了“北稳西征南扩”的总体思路。
北稳,即在清洁能源较好的北部地区,以吉林为基础,向省外区域辐射发展。
西征,即在资源禀赋较好的西部地区,以甘肃为重点,向青海、陕西、新疆等省区拓展。
南扩,即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南方地区,以安徽为依托,向江西、福建、广东、云南、河北等省份延伸。
把企业发展的“设计图”向“施工图”实施以后,该公司清洁能源羽翼更丰。
截至2018年年底,吉电股份新能源资产分布于全国18个省区,总容量329万千瓦,占总装机的41%,在集团公司位列第2名,较2012年提高30个百分点。
从资本平台起跳为发展注入动力2013~2016年,吉电股份分别以建设松花江背压机组为载体,以总容量54.45万千瓦的7个在建新能源项目作为募投项目,锁定资本市场,实施两次定向增发,共募集资本市场资金55.72亿元,实现了满额发行、全额募集目标,为“火电机组清洁能源化和转型发展绿色能源”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期,吉电股份发行集团公司首单新能源绿色债券20亿元,成立了规模为20亿元的新能源产业基金。
2018年,按照集团公司“降杠杆、防风险”的总体部署,该公司以所属7家优质新能源公司为标的,通过市场化债转股方式,取得权益资金15亿元,超额完成集团公司下达的10.5亿元权益融资目标,降低资产负债率近4个百分点。
近年来,通过打造国家电投市场化融资平台、资产证券化承接平台,为该公司走向绿色、清洁、转型、创新发展铺就了“黄金之路”。
从“全员跑发展”起步打造风光吉电2017年10月的一天,北京西客站,秋风萧瑟,傍晚时分出现一位腿部打着绷带的魁梧汉子坐在轮椅上……他是吉电股份华东新能源筹备组副总经理张勇,他的妻子推着轮椅,此行是去石家庄谈判。
张勇在一次出差时意外跌下楼梯,造成右脚撕脱性骨折。
在养伤期间,他跟踪的河北张北20万千瓦光伏项目传来消息,必须马上进行股权分割谈判,否则就有可能在张家口2020年冬奥会电力保障基地开发中错失发展先机。
张勇与妻子商量后,决定坐着轮椅跑项目。
于是就有了火车站的那一幕。
最终,吉电股份以绝对优势成为此项目的控股股东。
如今,张北项目已投产1年多,已累计完成发电量3亿多千瓦时,实现利润7000多万元。
在吉电股份,像张勇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正是有了众多这样的一线先锋,该公司才在困境中彰显出了“全员发展、全员扭亏、全员共为”的洪荒之力。
2018年,吉电股份全口径总装机容量突破800万千瓦,全年总发电量突破200亿千瓦时,年供热总产量突破4000万吉焦大关,同比增长均超过20%。
全年新能源板块利润总额突破7亿元,连续两年实现翻番,企业绿色发展红利逐步释放,再现火电企业在发展“瓶颈期”的顽强生长和可持续赢利能力。
(金国华 潘艳男)原标题:吉电股份向综合能源供应商完美蜕变凡本网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