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记者彭一苇、通讯员甘依依)只要输入风力发电机的坐标,程序就可以自动识别周围的“微地形、实时气象”,进而用对应的模型预测风机出力和是否会遭受例如覆冰等危害。
7月14日,国网湖北电力新型电力系统技术论坛在汉举行,记者获悉,“微地形、微气象、出力预测、灾害预警”预测等一批前沿科技已用于守护湖北电网和新能源高效安全利用。
随着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步伐,新能源装机不断增多,如何防灾减灾,保障新能源设备的安全稳定性问题也成为重要课题。
如风机覆冰会导致风机受损和大规模脱网退出运行,加剧电力供应缺口。
国内外曾发生过类似灾害,导致了严重损失。
“湖北电网已识别约800基220千伏及以上杆塔微地形和周边气象条件。
”在论坛上,电网输变电设备防灾减灾国家重点实验室专家陆佳政介绍。
下一步这一技术将逐步覆盖到10千伏线路。
国网湖北电科院资深专家阮羚表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新型电力系统和新能源、特高压和油气管道建设,超长距离电力及能源大容量输送的格局形成,高铁、城市地铁、电动汽车与储能等多行业井喷式发展,产生了不同形式的“直流分量”。
它们成因各异、机理复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对此,湖北公司精准开展行业同步培训、量传分析溯源、风险评估、综合治理、实施评价等,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国网湖北电科院经过多年研究,在防治这种危害方面获得了突破,且走在全国前列。
自三峡直流外送大规模投运以来,国网湖北电科院联同全国相关单位该领域开展了跨专业、全过程的科技攻关,并在±800千伏陕鄂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等多个直流工程中应用,相关研究成果还编制成为国际标准,于去年底成功发布。
“预计到2060年,风、光将成为我国的主要能源,且主要转换成电能进行利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剑波说。
这有利于实现“双碳”目标,但这种新型电力系统也对电网提出了挑战,如何在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前提下,经济高效地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要用系统观念寻求环境、安全、经济矛盾三角的破解之道。
新型电力系统要承接国民经济的能源基础和支柱,通过能源系统构建能够支撑社会系统的电力系统。
郭剑波院士表示,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是政策机制与技术交织的问题,要做好顶层设计和协同发展规划,既要构建能源电力发展的物质环境,更要尽早构建机制环境。
以科研为先导,以技术为支撑,为更好地服务新能源高效利用和新型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发挥作用。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