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统计:5050字 预计阅读时间:约10分钟北部湾城市群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重点发展的城市群(排在第1位)。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的《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北部湾城市群要“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构建大中小城市协作协同的旅游发展格局,共建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
旅游产业有望成为北部湾城市群推进协同发展的重点产业类型。
本研究引入生物学中的共生理论,试图对北部湾城市群旅游协同发展模式和机制进行探索,对促进北部湾城市群旅游协同发展,提高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优化区域旅游结构,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北部湾城市群旅游共生条件(一)区域旅游发展概况北部湾城市群位于我国南海之滨的北部湾沿岸,地域范围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的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玉林市、崇左市,广东省(以下简称广东)的湛江市、茂名市、阳江市和海南省(以下简称海南)的海口市、儋州市、东方市、澄迈县、临高县、昌江县,陆域面积11.6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4234公里。
2015年末常住人口4141万,地区生产总值16295亿元,分别占全国的3.01%和2.25%。
北部湾城市群属于我国面积十分有限的热带滨海区域,热带滨海旅游资源丰富,是我国热带滨海旅游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
近年来,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国—东盟旅游合作及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持续推进,旅游产业成为区域内各市县重点发展的产业类型之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增长迅速。
然而,由于内部各旅游地分属于不同的省级行政区,随着区域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各区县之间的旅游发展竞争也逐步加剧,旅游产品开发的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在旅游品牌打造、旅游市场推介和客源开发等方面的摩擦逐渐增加,亟需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区域旅游产业协同发展。
(二)区域旅游共生条件1. 旅游地空间临近北部湾城市群14个市县虽然分属于三个不同省级行政地域单元,但空间上都处于北部湾湾区沿岸和粤桂琼三省交界处,位置毗邻,水陆交通联系较为便捷。
公路方面,目前区内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高速公路网络,基本实现高速公路县县通。
铁路方面,区域内14个市县均有普铁经过,9个市县已开通高铁。
未来随着深湛、合湛、湛海、张海、广湛等高铁的相继建成,区域内14个市县将全部开通高铁。
水运方面,区域内港口数量众多,其中国家一类口岸港口达到9个。
琼州海峡是我国最繁忙的海上客运通道,年输送旅客超过1400万人次,区域快捷高效的旅游交通运输网络系统正在逐渐形成中。
2. 旅游资源兼容性强北部湾作为我国热带滨海旅游资源的核心聚集区,阳光、沙滩、海水、海岛、滨海风光、海鲜等滨海旅游资源几乎是区域内每个滨海城市的标配。
这种旅游资源的相似性虽然带来了旅游地之间的竞争,但同时也为区域旅游产业发展通过强强联合实现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在相似性的基础上,北部湾城市群旅游资源同样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例如,区域北部山区的山地和森林生态旅游资源、雷州半岛和海口的火山旅游资源、湛江的军港旅游资源、雷州半岛的红土文化旅游资源、广西片区的民俗风情和边贸旅游资源等,都是区域内极具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
区域内不同地域旅游资源特色的差异性,为区域旅游产业实施错位发展和优势互补战略,打造高品质旅游产品和线路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
3. 区域文化渊源深厚北部湾城市群早在秦汉时期就形成了统一的俚獠文化体系,虽然在此后近两千年区域发展历史中不断涌入新的族群和文化类型,但俚獠文化作为北部湾区域文化根基和灵魂的地位却从未改变。
直到今天,在北部湾的许多地区依然能够看到共同的俚獠文化遗存,如茂名、湛江的年例文化和海口的公期文化,虽然名称不同,但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基本一致。
被誉为南方兵马俑的雷州石狗不仅受到雷州半岛人们的尊崇,在广西南部和海南地区同样有非常广泛的分布。
这种特殊的地域、历史和文化渊源关系,有利于降低区域合作的成本和阻力,推进内部各旅游地之间的共生演进。
4. 旅游共生环境优越旅游共生环境主要包括外部政策环境和内部动力环境两个方面。
北部湾城市群区域旅游共生的外部政策环境,主要来自于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及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对北部湾城市群的一体化协同发展要求。
除了外部政策环境支持,区内各地方政府的协同发展愿望同样强烈。
早在2000年,北部湾地区就成立了由粤桂琼三省8个地方政府和3个国有大型企业组成的北部湾经济合作组织,定期召开会议,共商区域合作大计。
2015年又成立“北部湾(中国)旅游推广联盟”,提出要加强区域互动,整合营销渠道,逐步构建“北部湾(中国)”旅游共同市场。
2016年10月,新的北部湾城市合作组织在湛江正式成立,签署了一系列区域框架合作协议,其中旅游合作是重点之一。
综上所述,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具有较好的地缘、资源、文化和政策环境优势,可以为区域旅游共生关系的形成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但同时也应看到,受行政区划分割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的影响,北部湾城市群旅游产业共生关系的形成目前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共生的组织模式上呈现出不连续点共生的显著特征,产业开发的区域联动效应、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得不到有效发挥。
通过构建一体化和对称互惠的旅游共生模式,完善区域旅游共生机制,打造高效稳定的区域旅游共生体,是北部湾城市群区域旅游产业协调发展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北部湾城市群旅游共生模式根据区域旅游共生理论,一体化共生和对称互惠共生,是区域旅游共生体分别在组织程度和行为方式上实现共生效益最大化的理想模式选择。
因此,北部湾城市群区域旅游共生模式由一体化的组织模式和对称互惠的行为模式共同构成。
(一)一体化组织模式一体化组织模式指的是在构成北部湾城市群旅游产业发展核心要素方面实现一体化的组织结构。
这些要素在单个旅游地内部可能呈现出规模小、片面、效益差或不可控的特征,但通过区域内多个旅游地之间的相互叠加、相互协调及有机整合,就可以实现“1┼1>2”的效应,进而促进区域旅游产业整体竞争力有效提升。
1. 旅游交通一体化旅游交通是北部湾区域内旅游产业要素流动的核心通道,高网络化和高速度是当前区域旅游交通一体化的基本要求。
公路方面,建议广西和海南尽快启动滨海旅游景观公路的建设,与广东正在规划建设的滨海旅游景观公路线实现无缝对接,打造区域旅游交通一体化的典范。
铁路方面,需以湛江为枢纽,加快广湛、张海、合湛、湛海高铁建设,尽快实现粤桂、粤琼高铁对接,实现区域高铁网络一体化。
航空方面,粤西机场迁建工作正在全力推进,该片区机场布局不合理的局面有望尽快得到改善,但海南儋州机场的建设需要加快推进,力争尽快实现“一小时航空服务圈”覆盖北部湾全区域。
航运方面,在琼州跨海大桥或隧道短期内无法建成的情况下,北部湾应大力发展海上交通,重点围绕海口、湛江、阳江、北海、防城港、儋州等区域内重点港口和旅游节点城市之间,开通更多海上航线及邮轮线路,加快形成北部湾海上交通网。
2. 资源开发一体化北部湾区域旅游资源,需要在各旅游地充分合作沟通的基础上进行一体化整合开发,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特色鲜明的区域旅游资源错位开发格局。
一是贯彻落实全域旅游的开发理念,将北部湾城市群作为一个完整的全域旅游区,邀请高水平规划团队编制《北部湾城市群全域旅游开发规划》,以差异化和专业化分工协作开发相结合的理念,对区域旅游资源实施整体开发布局;二是建立区域旅游开发沟通协调机制,确保各地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进行充分沟通,有效避免同质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三是依托区域内大型旅游开发企业(如上市公司北部湾旅游),整合各地市的旅游资源开发主体,组建面向北部湾的大型旅游开发集团,负责对区域内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开发。
3. 品牌推广一体化北部湾城市群的许多优质旅游资源类型均广泛分布于多个市县,必须实施一体化的区域旅游品牌联合打造策略,才可能打造出具有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际性旅游品牌。
一是北部湾城市群应委托专业机构,对区域旅游品牌体系及相应的视觉形象、宣传口号进行设计,设计出由一个主品牌和若干个子品牌共同构成的区域旅游品牌体系。
其中主品牌可重点凸显北部湾热带滨海旅游特色,子品牌则可围绕海上丝绸之路、火山、热带生态农业、区域特色文化等区域内特色鲜明、数量较多、品级较高的优质旅游资源进行设计。
二是围绕旅游品牌体系设计,还要整合各市县旅游景区,打造一批能够凸显品牌特色的拳头旅游项目和优质经典旅游线路,确保有数量充足的优质旅游产品为品牌推广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北部湾城市群还要对旅游品牌体系和相应的旅游产品进行联合营销,包括:建设北部湾旅游网,开发北部湾旅游手机APP,联合制作旅游宣传片并在主流媒体播放,组团参加各类旅游博览会或交易会,围绕旅游品牌举办摄影大赛等专题旅游宣传活动,定期组团赴主要客源地开展旅游招商宣传等。
4. 市场规范一体化建立统一规范的旅游市场,是区域旅游产业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是北部湾城市群所在各省市,要打破现有的行政和市场准入壁垒,允许和鼓励区域内旅游企业及从业人员(如导游)在区域内自由跨省或跨市开展旅游经营服务活动,给予其本地企业及员工的同等待遇,通过公平竞争,激活区域旅游企业经营活力;二是在吸引区外旅游投资和客源方面,区内各城市也要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建立相对统一平衡的优惠政策与措施,避免恶性竞争导致的重复建设与低效率;三是为避免“一损俱损”现象的出现,区内各城市需共同做好旅游市场监管和维护旅游消费者权益工作,建立起交流学习、经验共享机制,共同打造统一规范的旅游消费市场。
5. 产品打造一体化北部湾城市群内各城市自然环境和许多旅游资源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为避免旅游产品的打造出现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局面,各城市需加强沟通与合作,构建一体化的旅游产品打造格局。
一是错位开发旅游景区景点产品。
区内各城市要深入挖掘本地特色旅游资源类型,开发本地独有的特色旅游景区景点,如防城港的京族文化旅游产品、茂名的采矿工业旅游产品、钦州的坭兴陶旅游产品等。
二是联合开发旅游线路产品。
基于优势互补的原则,对区域旅游线路产品进行系统开发规划,推出更多具有特色的适合不同层次、类型旅游者需求的旅游线路。
三是合作开发跨界旅游景区。
例如,广西和广东交界处的红树林保护区,是目前我国红树林集中分布面积最大的区域,旅游开发价值巨大,如能联合集中连片开发,有望打造成为我国最大的红树林旅游景区,成为北部湾区域拳头旅游产品。
(二)对称互惠行为模式对称互惠的行为模式是指北部湾各旅游地在制定并实施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具体行为措施时,做到既利己又利人,最终实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区域产业发展多赢结局。
从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特征来看,区域内旅游地之间可以有效实现对称互惠的行为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 客源互送北部湾城市群各级政府可以共同签署客源互送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开展“湾区人游湾区”大型旅游促销及旅行社客源互送活动,通过联合推出几条湾区精品旅游线路,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如发放针对湾区居民的旅游消费券等,鼓励各地旅行社互送客源。
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旅游集散中心联网售票、异地乘车、收益分成的联动模式实现散客互送。
最终建立起“政府推动、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游客自主选择”的北部湾城市群客源互送模式。
2. 信息互推北部湾城市群可以通过建立旅游宣传渠道共享机制来互相推介旅游信息。
可以共享的宣传渠道既包括各城市内部设立的旅游集散中心、景区游客服务中心、高星级酒店等,也包括各个城市到国内外其他地区开展的各类旅游推介活动。
同时,北部湾各城市电视台等媒体还可以联合制作旅游宣传类视频节目在各市电视台播放,共同推送区域旅游信息。
3. 门票互惠北部湾区域内各城市联合推出景区门票互惠政策,区内所有景区针对北部湾城市群居民推出常态化优惠门票,或联合推出北部湾旅游景区门票一卡通(居民年票),为北部湾城市群内部居民游玩区内旅游景区提供特别优惠。
同时,各旅游景区也可针对区内旅行社制定相对统一的优惠价格方案,鼓励旅行社跨省市输送客源。
4. 经验互通北部湾城市群在长期旅游发展过程中,各地在资源开发、行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均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可为区内其他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北部湾城市群可以通过定期举办行业发展年会、区域旅游产业发展论坛和组织行业观摩交流活动等方式,加强各城市之间的相互交流,互通经验,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目的。
部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