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征求意见稿发布,煤电绿电协同发展煤电继续发挥主体电源的基础保障作用,2030年前煤电装机和发电量仍将适度增长,煤电机组通过灵活性改造和节能减排改造,逐步向清洁低碳化转型,调节能力进一步提升。
加速转型期计划至2030年,非化石消费能源比重达到25%,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提升至35%以上,这与政策此前指引基本一致。
截止到2021年年底,新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12%,到2030年新能源要成为发电量增量主体,装机占比超过40%,发电量占比超过20%。
用户侧灵活调节和响应能力提升至5%以上,促进新能源就近就地开发利用和高效消纳。
现状:目前我国电力系统发电装机总容量、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远距离输电能力、电网规模等指标均稳居世界第一,电力装备制造、规划设计及施工建设、科研与标准化、系统调控运行等方面均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为服务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促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用电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全社会清洁低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电力供应保障能力稳步夯实;绿色低碳转型不断加速;系统调节能力持续增强;技术创新水平持续提升;体制改革攻坚成效突出。
全国电力市场交易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启动建设,现货市场建设试点稳定结算试运行。
上网电价改革进一步深化,输配电价改革持续优化,分时电价、阶梯电价机制逐步健全。
配售电业务加快放开,形成多元化市场主体参与的新格局。
问题:多重因素叠加,部分地区电力供应紧张,保障电力供应安全面临突出挑战。
新能源快速发展,系统调节能力提升面临诸多掣肘,新能源消纳形势依然严峻。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和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的“双高”特性日益凸显,系统运行压力持续增加。
电力关键核心技术装备的自主化、国产化水平偏低,电力系统科技创新驱动效能需持续提升。
电力系统转型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障碍和风险挑战,亟需完善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体制机制。
传统电力调度方式难以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业态,调控技术手段、调度机制、信息安全防护等亟待升级。
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为新时代能源电力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型电力系统是以确保能源电力安全为基本前提,以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电力需求为首要目标,以高比例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为主线任务,以源网荷储多向协同、灵活互动为坚强支撑,以坚强、智能、柔性电网为枢纽平台,以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基础保障的新时代电力系统,是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载体。
新型电力系统具备安全高效、清洁低碳、柔性灵活、智慧融合四大重要特征,其中安全高效是基本前提,清洁低碳是核心目标,柔性灵活是重要支撑,智慧融合是基础保障,共同构建了新型电力系统的“四位一体”框架体系。
全高效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基本前提。
清洁低碳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目标。
柔性灵活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
智慧融合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基础保障。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同发展阶段特征差异明显,需统筹谋划路径布局,科学部署、有序推进。
按照党中央提出的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要求,锚定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以2030年、2045年、2060年为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战略目标的重要时间节点,制定新型电力系统“三步走”发展路径,即加速转型期(当前至2030年)、总体形成期(2030年至2045年)、巩固完善期(2045年至2060年),有计划、分步骤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进度条”。
图: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三步走”发展路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