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还是那片天空,再看已截然不同从事气象观测,少不了仰望天空。
正是走上气象兵的岗位后,王贵川才发现,平时抬头可见的天空,自己其实知之甚少。
小时候,傍晚放学后,他喜欢坐在门口看天空中的火烧云,把它想象成孙悟空大闹天宫,在云卷云舒之间放飞思绪。
谚语“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是他所知不多的能把云彩与气象相联系的知识。
曾经,天空只是头顶的一片风景。
成为气象兵后,天空变成了一道他们竭力想要解开的谜题。
那里是他们的“专业领域”,一抬头就能看到满天的问号。
气象班组建后,各级都要求“迅速形成战斗力”。
可那时的他们,连许多基本气象问题都说不清道不明。
王贵川找到资料让大家自学,但面对书上的专业理论和各种公式,他第一个感到头皮发麻。
后来,为解决气象保障等小专业的训练难题,上级决定进行“小专业、大集中”,组织专业技能强化集训。
第一堂理论课,王贵川记住了一个“高大上”的词:观云测风。
进入实际操作环节,王贵川才发现,观云测风这件事并不像听上去那么浪漫。
他们主要担负为火炮、防空、导弹等专业提供实时气象数据的任务。
采集、处理数据的过程,无论从体能、技能还是智能上,都“丝毫不比干侦察轻松”。
比如,气象车展开时,各号手需协力用千斤顶将车顶起并调整水平,既需要个人体力,又考验团队协作。
校正磁偏、测定基值等仪器操作同样容不得半点差错,要求号手必须心思细、反应快……面对全新的挑战,王贵川和战友适应得并不容易。
第一次综合作业,一套流程下来,王贵川额头的汗珠便顺着脸颊啪嗒啪嗒往下滴,电码纸被打湿了一大片。
第一次探空成果整理手工作业,他们甚至比一起集训的新兵都慢。
集训队第一次考试,他们班的成绩名列倒数第一。
看着成绩公示栏,每个人脸上都火辣辣的,当惯了侦察尖兵的王贵川更是不服输。
班务会上,他带头立下军令状:“要是再带着倒数第一回单位,我这个班长主动辞职!”接下来的日子,他带着全班对照考核成绩一项项找差距,铆足劲儿提升专业技能。
教员讲到哪,他们就记到哪、问到哪;集训得第一名的班组实装操作,他们就站在一旁边看边学习技巧。
每天晚上,全班都加班练习气象成果整理,胡庆几次累得直接在学习室睡着。
集训结业考核,轮到他们作业时,天空突然下起了小雨。
雨水带来的降温使制氢化学反应变慢,影响探空气球准时升空,但他们通过创新操作手段、密切协作配合,依然取得了第四名的成绩。
“有时候,你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潜力有多大。
”王贵川和战友站在雨中,仰天欢笑,冷冽的雨水滴进嘴里,却觉得格外甘甜。
此时,天空还是那片天空,再看却已截然不同。
这群曾经的“门外汉”已经掌握观云测风的本领,走进了那个由气温、气压、风速等数据组成的神奇世界。
透过经纬仪的24倍观察镜,胡庆可以清晰看到天空中云朵每分钟的位移。
透过红、绿、蓝三种颜色交织出的气象数据曲线图,王贵川知道,在万米高空的那片积云下,很快就有一场降雨。
有时候,一阵轻风扑面而来,他也会不由自主地猜测:“这应该是二级风,风速1.8米每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