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没有贷过款,怎么可能名下已经有16万的贷款?”一位农户疑问地表示,他只是跟一家公司签了份合同,把自己的房顶租出去安装了“绿色光伏”,不明白为什么出租屋顶突然变成了承租公司的光伏设备,而且还莫名其妙背了贷款。
这是前几日凤凰网财经报道的一个案例。
这几年受政策驱动,光伏下乡如火如荼地在全国各地的农村展开,可不少金融公司却“巧妙”地利用合同把光伏安装之后的风险转嫁到签署了融资租赁合同的农户身上,农户们从他们所宣传的“躺着赚钱”变成了光伏电站的免费“打工人”。
融资租赁,也就是光伏租赁,是分布式光伏落地的一种新型模式,即金融公司出钱购买设备,农户租赁金融公司的设备安装在自己的屋顶上,发电的收益来偿还租赁设备费用,合同到期后,发电收益就归用户所有。
表面看,光伏租赁给了难以负担光伏设备费用的农户一个更稳妥、更直接的选择,可实际落地时,却处处埋坑。
光伏下乡的各种乱象,似乎正使其偏离原来的政策初衷。
一时间光伏=骗局的声音不绝入耳,不少本来对光伏看好的用户也开始持怀疑态度,甚至引起整个光伏行业的不安。
光伏明明是利民惠民的产业,怎么就成了不法分子的韭菜刀呢?上万农户被骗,养老的钱都被卷走光伏租赁骗局能有顽强的生命力,在全国屡试不爽,是死死瞄准了人性的弱点,杀伤力非常大。
尤其是在平均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村地区,别说是留守的老人,就连有点文化的年轻人都无法避免被骗。
在不法光伏厂家和业务员的一步步的引导下,原本利民的光伏逐渐变了味儿。
第一步:精心编织的“躺赚”话术,激发安装欲望。
在农村几乎家家都有宽敞的屋顶,平时都是闲置的,把这些屋顶利用起来发电,每个月赚几百元对农户来说极具诱惑力。
因此某些厂家会放大“躺赚”的话术,来激发农户的安装欲望。
在他们的宣传中,农户不花一分钱,租金收益20年,20年后光伏电站白送!在农户的理解中,他们不需投入本金、只需提供个闲置的屋顶,就能月月有租金和发电收入,在收租20年后,屋顶的电站就送给你了,听起来一本万利。
不少业务员还会刻意隐去“融资贷款”、“租借”等词条,以免费安装、卖电赚钱利诱农户,并刻意回避维护费用。
更有甚者,一些小公司为了骗取更多贷款虚报造价,再高价兜售廉价的劣质产品,安装前吹得天花乱坠,信誓坦坦保证后续的维护服务。
最后因为产品质量不过关,根本使用不了10年,当农户无力承担维修费用时,公司早就卷钱跑路。
第二步:充满陷阱的阴阳合同,套牢农村用户。
宣传的很好,但只要农户同意安装,就会有一系列的坑在前面等着。
以光伏租赁为例,本身租赁的是房屋,但一些骗子会让农户签订设备租赁协议,这波操作下来就像,你本来有个车位,对方说要租你的车位,实际上是租给你了一辆汽车,并且占用了你的停车位,钱还要自己出。
不仅如此,如果农户不想掏租赁费,他们还会引导农户用贷款的方式,把原本的“免费安装”变成了“银行贷款0首付安装”。
这还不是最狠的,有人假借融资租赁玩法,谎称只有征信干净的用户才能办,营造稀缺感,然后在合同上做手脚,让农户从出租方变成融资方,购买别人的光伏设备,用户在毫不知情的时候就背上了十几万的贷款。
在阴阳合同的暗箱操作下,农户需要承担翻新、扩建屋顶、防止光伏板被盗窃、人为损坏等等责任。
卖电收入和政府补贴的银行账户会被新能源公司控制着,钱一到账就被转走,美其名曰冲抵设备租赁费,只留给农户一屁股债。
骗局屡禁不止背后,是庞大的利益链无论合同的模式如何不断更改,光伏下乡的大浪潮中,喧腾热烈的永远是资本,屈居在利益链条底层的农户,则背负着看不见的风险。
户用光伏的大跃进,最初是依靠国家的扶贫、补贴政策拉动起来,多家大资本先后涌入市场,再到最近两年,国家“双碳”战略和乡村振兴计划的实施,更多的上市公司,家电巨头跨界涌入光伏,在光伏行业掀起了热火朝天的局面。
此番大浪潮一度盖过了此前的2017年。
以2018年“531”限规模、限指标、降补贴政策为分水岭,户用光伏经历两次高潮,一次是受益于国家的电价补贴的2017年,一次是双碳战略下的2022年。
人声鼎沸、随处可见的光伏公司就是最好的例证。
天眼查上,2017年,“光伏”关键词搜索后,就有7.43万家光伏公司注册成立,而最近一年这一规模已经飙至两倍,多达14.5万家。
和上一波浪潮不同的是,这次市场变化更为迅速,涌入的资本方也更有实力,上市公司也更多,譬如跨界玩家江苏阳光,家电公司创维集团、格力、TCL,甚至养猪巨头正邦科技、沐邦高科等也加入光伏浪潮。
摩肩擦踵的光伏公司涌入后,市场人才匮乏。
业务员开发费用水涨船高,在业务开发的链条上还滋生“中介职业”,深耕光伏营销的张三丰称之为“职业卖单员”。
这些职业卖单员,大多是品牌经销商的兼职人员,虽然不懂光伏技术,也没接受过培训,但是因为在当地人缘好,有较强的号召力和话语权,备受经销商推崇。
张三丰个人就结交了十余位职业卖单员。
张三丰认识一个“职业卖单员”。
这个人在当地颇有人脉,他往下发展多层级帮他介绍客户,形成了状如金字塔式的兼职团队。
高峰时,他一个月能谈下近30名客户。
如果每名客户安装30块光伏板,一块光伏板提成90元,一个月收入高达8万元。
即使扣除下面层级的开发费用,顶层卖单员也能落手3万左右。
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许多公司让农户缴纳首付款,实际上是作为给业务员的开发费用分发出去了。
他们在“半熟人社会”的乡村运行规则下,利用人情取向加速光伏进程,山东是光照条件最好的省份之一作为日照条件最好的山东,近年来光伏安装数量规模性激增。
仅2020年整年,山东省户用光伏数量就增加了19.4万户,稳居全国第一。
山东省也成为国内首个光伏装机总容量突破2100万千瓦的省份。
光伏下乡的大浪潮下,资方形成的利益链条已经稳若磐石。
从平台方到渠道商、金融机构,甚至下游的业务员,他们都成了光伏大蛋糕上的逐食者。
而这些热烈的追风者,最后瓜分的其实都是农户的利益。
出租闲置屋顶,躺着赚钱的说法,对农户而言,从头到尾就是个伪命题。
他们不仅要对电站多加看管和维护,以防电站被遮挡,影响发电收益,而且还要承担“看不见”的风险。
光伏诈骗的行为,不该归罪于行业从2017年国家的电价补贴开始,光伏下乡的大浪潮轰轰烈烈地涌向全国各地,伴随着分布式光伏的大规模铺开,有关光伏的纠纷也越来越多。
以531新政公布的2018年为例,有律师团队编制了《2018年度光伏项目涉诉案件分析及典型裁判规则大数据研究报告》,报告指出相关涉诉案件多集中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尤以江苏最为突出,江苏光伏纠纷案件占比约为19%,且以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为主,而河南、山东分列第二与第三位。
光伏纠纷的增多,可能和近几年光伏租赁模式的推广有关。
早期中小企业打着“免费安装电站可获得高收益”的旗号,诱导农户去银行贷款,导致光伏贷备受诟病。
而今年来光伏租赁流行起来,在不少地区,租赁模式的占比相当高。
如河北,去年到今年一季度左右,租赁模式约占河北市场的65%-70%左右。
但随着市场的发展,时间的检验,光伏租赁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纠纷自然也增多了。
可以很肯定的说,再这么任由光伏租赁乱象继续下去,以后只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方面尚未被挖掘的农村光伏市场,对分布式光伏入户望而却步。
另一方面,大量头部光伏企业被劣币驱逐,需要投入更大的市场教育成本。
回到最开始的争议,光伏发电的收益究竟如何,光伏真的是一场骗局吗?其实不然,闲置房屋光伏发电本身是好事,一来可以减少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使用,符合我国碳中和的政策方针。
二来可以增加农户的一些额外收入,这是农户分布式电站的根本意义所在。
第三还能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这对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增加就业都有极大意义。
无论从炭中和的政策趋势还是投资前景看,光伏都是利民的行业,不该让个别的诈骗行为,污名化整个行业,以至劣币驱逐良币。
那在光伏下乡的过程中,怎么才能避免被不法分子钻空子呢?于用户而言,一定是找产品质量过硬负责任的公司,不能听业务员忽悠。
正规厂家在光伏板出厂时,都会有各种测试:包括冰雹、机械载荷测试和风压测试。
如果根据当地气候合理的设计和安装电站,抵抗8至10级风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后期维护也省力不少事。
安装运维要有基础的完善团队,否则安装不规范、售后运维不完善、有遮挡不告知、不留运维安全通道,导致运维困难等等不负责任行为,都有可能导致发电量不足不够偿还本息、回本周期过长。
在签合同的过程中,可以注意几个点:租、贷责任一定要看清楚,明确违约责任,约定好增项比例,关注维保,看好合同附件,看好报价清单和型号。
从行业的层面看,户用光伏乱象需要有责任的大品牌企业引领。
比如各地安装商要自觉规范宣传口径,约束好销售团队:在推销光伏电站产品时,要客观介绍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功能和收益以及存在的不足和风险,不能采用不实言语夸大产品功能与收益,要明确告知农户的权益和责任,让农户清楚分布式光伏站的运行机理和贷款的还款责任。
与其唱衰行业,不如加速行业规范,让更多人避免被骗,把光伏的优势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