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风电百科 » 正文

【长期主义】第202期科学说:2022年腾讯科学WE大会纪要(中)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2-10   来源:风力发电   作者:风电网   浏览次数:109
核心提示:2022年11月6日,2022年腾讯科学WE大会正式举行。本届大会是腾讯科学WE 10周年大会,2013~2022年10年间,腾讯累计邀请80多位全球顶尖科学家登台,分享最新科研成果与前沿突破,累计近1亿人次观众线上线下参会。2022腾讯科学WE大会以“科技树”为主题,代表人类在知识进步与科技发展道路上孜孜以求,从不停顿;大会邀请7位全球顶尖科学家,包括诺奖得主、铸就“国之重器”的科学家等,分享在未来能源、空海(太空与海洋)探索、生命科学等领域最新突破与发现。7位嘉宾分别是: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2022年11月6日,2022年腾讯科学WE大会正式举行。
本届大会是腾讯科学WE 10周年大会,2013~2022年10年间,腾讯累计邀请80多位全球顶尖科学家登台,分享最新科研成果与前沿突破,累计近1亿人次观众线上线下参会。
2022腾讯科学WE大会以“科技树”为主题,代表人类在知识进步与科技发展道路上孜孜以求,从不停顿;大会邀请7位全球顶尖科学家,包括诺奖得主、铸就“国之重器”的科学家等,分享在未来能源、空海(太空与海洋)探索、生命科学等领域最新突破与发现。
7位嘉宾分别是: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韦布空间望远镜高级科学家约翰·马瑟John C. Mather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DNA修复之父托马斯·林达尔Tomas Robert Lindahl中国工程院院士、人造太阳项目负责人李建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中国天眼FAST总工程师姜鹏中国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中国科学院院士、重新定义从鱼到人演化史的古鱼类学家朱敏本期“长期主义”,选择2022年腾讯科学WE大会,“人造太阳”项目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刚,“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两位嘉宾演讲纪要,腾讯科学WE大会微信公众号发布,六合商业研选精校,分享给大家,enjoy!正文:全文13,496字预计阅读30分钟人造太阳,向终极能源迈进演讲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人造太阳项目负责人李建刚时间:2022年11月6日字数:8,001大家好,我是李建刚,非常高兴来到腾讯科学WE大会现场,跟大家一起探讨未来洁净能源话题。
今天我主要给大家介绍老百姓非常关心的人造太阳,就是磁约束聚变发展和对未来展望。
我们知道在人类长达上万年文明史上,前面数千年,我们对能源消耗非常低。
这张曲线上可以看到,一直到100多年前,能源消耗开始特别快发展。
我们现在有70亿人,预计大约在很短时间内,人类可以增长点到100亿,我们资源就会在未来一两百年甚至更短时间都要消耗殆尽。
化石能源很快就用完,还要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怎么办?万物生长靠太阳,地球上大部分化石能源都得益于太阳,比如说煤、天然气、石油。
这些化石能源在很短时间内,都有可能很快消耗掉,怎么办?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他是我最喜欢的科学家。
他的一个公式也是我最喜欢的公式,E=MC²。
如果到了核这个级别情况下,一点点小的质量,如果乘上光速的平方,就会发出巨大能量,像原子弹、氢弹。
现在世界上有460多个核电站,就是用原子弹原理来清洁发电,那么比原子弹威力更大的就是氢弹。
现在我们一个煤电站,特别是现在烧煤的100万千瓦的电站,1年要排放将近500万吨二氧化碳,带来巨大污染,我们现在要实现双碳。
如果我们换裂变电站,1年只需要30吨铀,没有任何二氧化碳。
1年100万千瓦的电站要50万吨以上的煤,如果要是用聚变,只需要150公斤的重水、150公斤的锂,就能产生跟100万千瓦电站同样的能量。
海水里有大量氢的同位素,这个资源可以为人类用100亿年。
资源几乎是无限的,同时只是产生氦气,也没有放射性,也没有二氧化碳,是人类最终极的能源。
20世纪,国际能源署找了3,000个科学家,说我们人类最终极能源是什么?结论是,由于可控核聚变可以非常稳定提供大规模的能源,可控核聚变将会是我们人类能源的主力。
还有现在可再生能源作为补充,可再生就是太阳、风或者是水,这些东西组成人类终极的能源。
它们都没有二氧化碳产生,也没有污染,这是我们能源未来的美好画面。
但说容易,我们用什么方法能控制聚变?大家看到氢弹是不可控的,瞬间就没有了。
我们能看到的另外一个就是太阳,太阳也是聚变,怎样能够装到我们地球上的笼子里面,让它实现发电?这就是苏联人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托卡马克。
什么是托卡马克?我一说托克马卡,大家肯定都蒙圈。
但是我想你们一定看过2部大片,1部是美国人大约在10年前的《钢铁侠》,钢铁侠的发动机就是托卡马克。
3年前,中国也产生了比它更酷,我觉得把科技和幻想非常好结合在一起的另一部大片《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是什么?就是当太阳熄灭,没有聚变,我们人类怎么办?我们人类要靠1万个聚变发动机,推着地球到另外一个星系,整个要几千年时间,为此人类要付出巨大代价。
可以看出,聚变是拯救地球,拯救人类的终极武器。
当然,这是科学幻想,我们现实中怎么去做?氢弹就是聚变,氢弹的爆炸必须要用原子弹去点火,氢弹自己不能爆炸,它必须要用原子弹把温度点到3.5亿度,才能实现聚变发展,那么我们人类怎么去做它?人类要做得可控,不是1秒钟炸完就完了。
有好几种办法,我们看到办法最常用的是太阳,靠万有引力、靠重力把这些发生聚变的气体都吸在那儿,然后由于它体积巨大,它可以持续不断发生聚变。
另外一个方法用激光。
激光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非常大的能量,特别是在10~12这个时间之内,我们可以把很多激光打到1个点上,打到0.3毫米这么一个小的东西,然后它的能量密度相当于我们人类用电的100万倍。
美国人在2021年已经做到输出能量是输入能量0.6倍,就是还没到1倍;(2022年12月13日,美国能源部宣布,首次成功在可控核聚变反应中点火,实现净能量增益,输出能量是输入能量1.54倍)。
最后一种办法,就是我们现在用的最多的方法磁约束。
磁约束是用磁场把上亿度的火球悬浮起来,一旦悬浮起来后这个材料不碰着,就可以把磁悬浮下面上亿度的火球不断加热,不断让它去维持很长时间,这就是苏联人发明的托卡马克。
托卡马克从1958年被苏联人提出以后,全世界都开始做托卡马克,并在这方面做了非常多大量的实验。
你可以想象我们看到的氢弹,氢弹也不是说是很容易实现的,它有非常高的技术含量,但要把一个不可控的氢弹变成可控,你想要多少就是多少,还是需要很多条件,非常难。
为什么这么难?首先要把它做到上亿度,同时时间要很长,密度要足够高。
从科学上我们怎样能做到这一点?英国牛津大学毕业的博士劳森Lawson,在1958年提出“劳森判据”,要把温度、密度、约束时间这三个放在一起,一定要达到21次方,才有可能实现我们聚变的第一个最难的问题,点火,像氢弹一样把它点着,它才能够实现大规模的聚变。
他当年做了这个判据以后,这被全世界做聚变的广为接受,但是在那个时候,全世界nτT的三乘积的三乘积做在一起只能做到11次方,他一看差得太多了,因为你要说差2倍3倍还有希望。
从11次方到21次方,差10个量级,他就说我这一辈子肯定做不成,所以他就放弃做聚变。
虽然劳森放弃了,但全世界做聚变的人依然在坚持。
全世界各个国家建了大大小小超过百个托卡马克,围绕着这个科学目标,除了要点火,还要能够维持很长很长时间。
维持很长时间要比点火更困难。
我们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最早是在四川乐山一个山沟里开始。
大家都知道乐山大佛,离乐山大佛3.6公里的一个地方,叫中国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
在这里,从全国各地,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集中一批优秀的科学家,以李正武院士、潘垣院士两位为首,提出我们中国也要搞磁约束聚变,他们在那里做出中国第一个中型托卡马克 “环流器一号”,开启中国做磁约束聚变的先河。
托卡马克是苏联人发明,我们要怎么办?我觉得首先要向人家学习。
我们前所长霍裕平院士,1989年向苏联人提出来,他们有个托卡马克要退役了,想做一个更好的托卡马克。
霍裕平说你给我们,一听说中国人要,其他国家包括印度一堆人都想要,霍裕平院士大胆决策,借了400万人民币。
那时400万非常值钱,工资也只发了一半,其他就去用我们生活物品去换。
尽管是20世纪80年代,我们已经改革开放,已经有电器、电视机、计算机,甚至中国的瓷器,中国的羽绒服去跟他换来这么一个托卡马克,叫T-7。
然后我们把它改了一遍,用3年半的时间把它改成HT-7。
H代表合肥,在这上面做了一堆实验。
更重要的事情是,中国做磁约束聚变的同志在苏联人基础上学到怎样去设计,怎样去运行,特别是怎样有效加热的方法,还培养了很多优秀科学家,我就是从这个装置里边一起干,培养出来的。
我们做这个装置时,一天做24小时,每周7天,几乎是做100天,连续不断实验。
通过10几年实验,我们磁约束聚变研究,不像以前跟人家差那么远。
但是这个仅仅是几秒钟的时间,在磁约束聚变的研究上,国外已经实现点火,在2~3秒时间内我们可以做到上亿度。
我们可以做到Q大于1,就是输出的比输入的要多,放大倍数。
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在欧洲、美国、日本都已实现,但聚变有2个最大的困难,第1个是点火,点火问题已被证实,第2个是怎样长时间维持。
我刚才说长时间维持比点火更困难,可以想上亿度的火球,一个发生聚变的火球,怎样去维持?尤其是要在工程上做,这个就需要超导。
为什么?我们在维持用磁场悬浮时候,消耗的最大功率是磁场。
我们磁场要比地球上磁场高1万倍,要35,000高斯、 50,000高斯这么高的磁场,这个消耗了大量能源,为使这部分能量不消耗,我们得让它超导。
超导是什么概念?是要4k的温度,就是零下269度。
我们不但要把上亿度和零下269度放在一起,又是最高温度,又是最低温度,就在小小尺寸内,要把它做在一起,同时还要有机地控制它,可以想象出多么难。
这个装置3大科学目标,首先电流要非常大,1兆安,这是大装置标志。
第2个上亿度,第3个1,000秒,这是3大科学目标。
为什么这么难?我刚才只说了一个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第二个的话,尽管利用磁悬浮把这团火球悬浮了,但是只要你控制的精度不精密,哪怕差0.5个毫米,只要任何东西碰到就烧掉了,碰什么烧什么。
从控制精度讲,比现在的航天飞机还要难很多。
为什么?你们看过氢弹爆炸,爆炸以后的冲击波,让周边所有建筑和材料,顷刻间毁灭。
我们一旦要实现聚变以后,这里面有中子对材料的辐照损伤,比我们发动机要难100倍以上。
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结合在一起,控制精度的要求,以及材料辐照,这3大难题限制了我们。
全世界尽管做了60年,还没有能发电,可以看出非常难。
1996年,等离子体所的前所长万元熙院士、和我们一起向国家提出,一定要率先在中国建造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托卡马克“东方超环”。
这就是我们东方超环的实验大厅,整个装置高11.5米,直径7.9米。
未来的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跟这个大厅是一模一样尺寸,直径29米,整个装置重量是250吨。
我们从1996年开始向国家提出申请,花了整整10年时间,终于把世界第一个全超导托卡马克“东方超环”建成;其后我们又花了15年时间,实现我们当年向国家提出的1兆安、1亿度、1,000秒的3大科学目标。
应该说,整个东方超环,是由我们国家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独自设计70%的关键设备、关键仪器,都由等离子体所来承担,整个装置国产化率达到90%。
今后我们还将继续能够在上亿度这么高温度下,可以做到更长时间,就是1小时、2小时,甚至想要它多长时间就多长时间,能从科学上证明,受控核聚变托卡马克可以发电。
要想发电,超导托卡马克是必由之路,咬牙也要做下去。
我刚才说了聚变就是一个太阳,我们做出的等离子体就像我们吃的面包圈一样。
要把它悬浮在零下269度的大容器里,这件事情在我们做之前全世界都没有做过。
万元熙院士带领我们几百号人,就是一定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这事情做下来。
我们花了5年半时间,从开工到建设,发展了68项关键技术。
这里面的关键技术,比如说有大型超导技术、精密控制技术、加热技术、真空技术、射频技术、电源技术、低温技术。
要把东西要降到零下269度,这些所有关键技术都由我们自己去把它发展出来。
最难的还是超导,我们国家在以前没有做过超导,特别是超导从一点点大的小线圈,要做成十几米这么大的这些大型设备,里面有无数困难和挑战。
我给大家可以讲一些,我觉得那个是我们最困难的时候。
因为刚刚是20世纪90年代末,经费有限,整个东方超环国家只给了我们1.65亿。
第1,经费不足买不起;第2,技术没有,必须自己发展。
为了要做超导,首先就要几十吨超导线,我们借助于前苏联。
前苏联20世纪60年代有个非常大的超导加速器计划,后来由于各种各样原因下马,留了一堆超导线在那儿。
在几十吨超导线里面,有好有坏,为了便宜,我们科学家冒着大雪到了西伯利亚,去挑那个线,每天都是冒着大雪挑线。
在苏联专家帮助下,我们完成从苏联挑线,然后把它做成导体,再做成像图中各种各样线圈,全部由我们自己做,就完成了我们最重要的环节,超导托卡马克的超导磁体。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广泛国际合作。
因为托卡马克还是非常不错,我们经过5年半把它做成,终于在2006年9月16号,我们获得第一次等离子体。
大家看我们做成第一次,万元熙所长带着我们一起来庆贺,同时还有2位美国科学家跟我们一起做科学实验。
短短2个星期时间,我们就能在5秒时间做到5,000万度等离子体,5秒钟做到500千安等离子体,应该说非常之快。
当年我们在国际原子能聚变大会上去报告,全场将近1,000人,全场起立为我们中国成就鼓掌。
我觉得在那一时刻,作为中国人觉得非常自豪,因为我们只用了1.65亿,相当于韩国1/15,用5年半时间建成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托卡马克。
在这之后,特别是2021年,我们在100秒时间尺度做到1.2亿度。
国外是2~3秒钟,我们在100秒钟做到1.2亿度,甚至时间做得更长,做到1,000秒。
在1,000秒钟,我们可以 7,000万度,这个都是在国外从来没有的。
很多同学、同仁问我,你们做了什么大的改进?怎么一下进步这么快?实际上这里面有2个诀窍,第1个诀窍要加热。
我们国际上的话有2种办法,1个是强流离子束,另1个是用微波的电子回旋。
我们比国外还多2种,就是要用射频加热。
大家可以看这个图上,我们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射频加热系统。
这个系统不光是能够在2~3秒钟,而且可以做成稳态的,同样的是在低杂波这个频段,我们也做出了世界上最大的低杂波。
整个4种方法,全面的在我们的托卡马克上进行实验,相比国际上不但方法多,技术上也更复杂。
别人只做到2~3秒钟,我们做到时间更长。
这是关键之一,就是要有效地不是在2~3秒把它加热到上亿度,而是要在1,000秒钟甚至1万秒钟,未来得是24小时把它加上去,这些技术我们都要进行发展。
我刚才从一开始就提出,一旦发生高参数的等离子体时候,上亿度时候,它跟边界材料有强相互作用。
强相互作用下,材料一会儿就化了。
就像你的手去烤电、烤火一样,烤在电炉上或烤火2~3秒钟没事。
国外上亿度的都是2~3秒钟,因为2~3秒钟时边界材料温度还没上来,最多也就上几百度,所以它是比较简单的。
但是你要是上亿度,而且是上千秒钟,这就非常难。
它对材料、对设计都至关重要,所以我们从2006年开始就发展了第一代全不锈钢的托卡马克。
这是国际上20世界70年代~80年代做的,后来我们要发展纯石墨的,石墨也是非常能够耐高温,但是未来反应堆必须是钨合金。
所以我们现在发展到未来反应堆,就是瞄准未来反应堆来去做到钨的这么一个做了3代的偏滤器,有了这些偏滤器后,我们在2021年终于有较大突破,上亿度100秒,然后7,000万度/接近1亿度时,可以做到1,000秒。
我们未来还想要同时是1亿度、上千秒,甚至想多长时间就能多长时间,这样才能为未来发电奠定很好基础。
我给大家介绍一下ITER国际合作情况。
在时任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同志努力下,中国经过2年左右时间,1年9个月,终于加入ITER,成为国际合作大家庭里一员,这是中国参加的最大的国际合作。
大家可以看这张图,这个托卡马克比我们东方超环体积上大50倍左右,高29米,直径29米,重达2万多吨。
现在是建在欧洲法国马赛附近一个核设施基地边上,一个法国原子能聚变研究基地边上,是大的建设的科研基地。
10多年以来,来自七方的三十几个国家,超过人类人口一半,总GDP占80%,共同做这个装置。
要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这个装置,再用20年左右时间探索,人类可以长时间,和平把聚变成现实,50万千瓦,我刚才说是500兆瓦。
我们国家在里面做得非常之好,因为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只要我们说了,就肯定要做出来。
我们做到100%国产化,做到100%产品按规定日期交付on schedule,中国是唯一一个能够做到的。
我们所有产品,在交付前都要经过测试,所有都是一次性合格,我们国家在参加ITER前,解放40几年,也就生产了26公斤线,都很短,实验室用的。
我们做这一个东西就要150吨线,每1根线要10万米长,可以想象出来这个差距有多大。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下面成立西部超导,花了10年时间,这个公司从无到有,全面高质量完成ITER任务。
西部超导现在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产品最全,形成系列产品,全世界最好的超导公司。
不光是对超导,对ITER有贡献,西部超导本身对国民经济仍然有很大贡献。
大家都知道核磁共振,核磁共振就有咱们的线。
这些公司一旦有了今天这能力,56%中国核磁共振用的线就不再是西门子,全世界由我们中国来贡献。
除此之外,对国防也有很大用处,因为铌和钛这两个材料对国防,特别是对我们国家高性能飞机有巨大作用,可以为我们国防做出巨大贡献。
我们国家在整个ITER中,用前任两任总干事话来说是“the most valuable partner”,就是最有价值的成员国之一。
有了ITER,也使我们国家聚变有了非常大发展。
不光是发展,就像我们腾讯搞科技树,什么叫树?就是从小树苗成长为一颗大树,甚至参天森林。
聚变,由于它这么难,它所有的技术都要用到我们科学技术极端,所以它非常有用,能够产生出来一系列其它领域工业应用。
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用核磁共振,市场用就是1.5T和3T。
3T的核磁共振从国外进口要几千万,刚开始时甚至要1亿,现在我们国产也可以做,降到2~3千万。
这是什么概念?就是我们用3T核磁共振,就能把几个毫米,像我手指盖这么大的癌症就能看出来。
怎样才能看得清?分辨率就要高。
怎样才能分辨率高?就是我磁场往上提。
接下来要做7T,未来做11T。
就可以像我们头发丝这样几个微米的,只要出现癌细胞的一个病变,不是形成团的时候就能看到。
这个核磁共振技术,我相信不需要像聚变一样20年左右时间,几年时间我们就可以做成10T和14T。
癌细胞只要一长出来就能发现,发现以后怎么办?现在我们去看癌症,要么放疗,要么化疗,采取杀敌500自伤5,000办法。
很多癌症病人不是因为癌症而死亡,而是癌细胞发展得太快,我们用各种各样方法去治,治的时候把免疫系统治坏了,免疫系统一坏以后,这个病人就过世了。
你们知道放疗一杀杀一片,最高的境界其实是哪个地方有癌细胞就打哪儿。
20年前,就有质子治癌,利用质子布拉格峰0.28毫米的峰,穿过人体,哪个地方有癌症,就打哪,把这个质子能量杀到癌细胞上,非常精准,其它地方却没有,不会受到伤害。
这样一来,癌症病患者,不管是脑癌、肺癌或别的,治个3~5次就行,也感觉不到任何痛苦,对其它部位肌体也没有损伤。
这个10年前就已开始,比如说我们兰州近物所用重离子,但是整个设备非常大,像我们大厅一样,直径50米,一个也很贵,8~9个亿。
你真要去买它的话,可能8亿,以后就算批量生产也得5亿,很贵。
老百姓治一次要30万,就算3~5次就好,也非常贵。
更重要的是设备少,病人排队要排很长时间。
我们现在利用超导把东西做小,就像这个台子一样2米。
做这么一个东西也很便宜,1个亿就能做下来。
1亿的话,1个县医院可以购买,老百姓5,000元能看一次。
这个设备我们2021年已经做出来,并已开始在临床使用。
一个重大的科学仪器,要从做出来到能非常好给老百姓用,差不多要3~5年左右时间,我相信5年以这个设备能用到千家万户。
你看我简单举2个例子,就能够发现聚变不光是能够发电,还能够用spin-off的这种technology。
像一棵树一样,像一个森林一样,为我们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聚变是人类共同梦想。
以东方超环为例,我们几乎是跟全世界100多个单位,30几个国家合作,包括金砖国家。
我们只要一做实验,全世界24小时都有参加,50%以上实验是跟国际同行合作,我们有非常好的国际合作。
过去10几年中间,东方超环获得4次我们国家的国际合作奖,可以看出聚变不光是对人类文明要作出贡献,同时还有非常好的意义,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自己感觉的话,特别像我们中国这么一个大国,同样对于印度也是这样,人口很多,我们要活得更好,还有几十亿非洲人,他们仍然需要更多能源。
像我做的报告,就是说发展中国家更需要聚变。
我在1个科学岛上工作40年,非常有幸见到我们历任总书记,无论是这些领导还是公众,到我们单位来去指导工作的时候或者是参观的时候,都说一句话,聚变一定要做下去。
特别是现在,从2021年我们开始双碳。
双碳应该怎么做,1个煤电站差不多产400万吨的二氧化碳,我们国家现在有100亿二氧化碳排放,成为全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家。
尽管我们人均小,但是现在特别是2022年夏天,合肥已经2个月超过35度,从来没有过这么热,未来如果不去控制,气候还会再变化。
聚变可以做到什么作用?我们未来聚变电站差不多是150万千瓦,如果说我要是做100个这样电站,就会8.5个亿。
如果说我们能很快,2040年开始建,每年建10个,2050年以后1年建20个,到21世纪末能建1,000个,1,000个就是85亿二氧化碳排放减排,再加上15%可再生能源,就不用再烧煤。
如果我们有了聚变,从此就不用担心能源安全,不用担心运石油、运煤,聚变的意义非常重要。
现在到了转折点,从现在东方超环科学实验,走向下一步尽快开始做工程示范堆,实现商业化。
我们现在又有计划,希望能在20年左右时间,实现聚变工程化、商业化进程。
2019年,国家批准一个重大科学计划,叫聚变堆主机关键设施。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里,一个最重要部件之一就是核岛真空室,这个真空室要比我们东方超环要大整整60倍。
不到现场,肯定感觉不到它得有多大。
这里是我们中国聚变工程队的第一个真实的工程部件,核岛真空室的1/8段。
可以看到未来就在我这个身后的容器里面,将会产生100千瓦聚变的功率。
自从远古以来,我们祖先就有夸父逐日的梦想,在这里,我们今天聚变人开始把聚变研究变成工程实践的第一步。
我相信中国聚变人一定会跟世界其他同行一起,共同点亮我们聚变的第一盏灯。
中国载人深潜,深海进入、探测、开发的先锋演讲人:中国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时间:2022年11月6日字数:5,397大家好,我是叶聪,很高兴来到WE大会现场,跟大家分享深海以及中国载人深潜故事,向大家介绍中国载人深潜研发历程,特别是我们刚刚投入应用的奋斗者号探索万米深海的秘密。
从太空俯瞰地球,地球表面71%面积是海洋,可以把地球称为水球。
我们在陆地平视海洋,海洋和大气间有相互作用,影响我们生存环境的气候,包括气温和降水。
我们踏浪在海洋的表面之上,会发现大宗的物流,特别是重型的大量物资运输,是靠海面航运通道。
海面上同样存在波浪能、潮汐能、温差能,大海和陆地间也有相互作用,影响海岸线包括海平面变化。
但是海洋目前对人类来说还是充满未知,我们现在陆地上可以得到非常精确定位信息、地理信息系统,但如果把这个系统转移到海洋,我们对海底了解特别匮乏,超过80%海底地貌没有得到准确测绘。
统计进入过太空的人类,相比进入到深海的人类少之又少。
我们再来比较在深海发现的生物,目前人类对地表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已经非常熟悉,调查非常详尽。
现在每年新发现的生物物种,80%以上来自海洋。
地球表面经历过火山、冰川,表面物种也经历过多轮次灭绝,但是千米万米深的海洋,保存着古老的生物信息、地壳信息,海底也是地壳距离地幔最近的地方。
所以我们有必要关注身边的海洋,探索千米万米的海底。
海洋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我们说万物生长靠太阳,但是阳光不能穿透海水200米或300米深度,大部分海洋空间是没有阳光照射。
我们在陆地上习以为常的光合作用在水下无法形成,这里就有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不依赖阳光,不依赖空气,有一套特殊生物机理。
我们猜想,地球没有氧气,没有空气,我们有这样一个设想,在生物之初,它从水下走上陆地之前,它的生物原理是什么?跟现在海洋生物有什么样紧密关系?第二、我们现在已很熟悉使用4G、5G通讯网络,包括卫星通信网络,这实际是电磁波在空气、在大气中传播,但是电磁波很难在水中传播。
电磁波无论是水平距离还是垂向距离,在水中能传输的数据量非常小,速率非常慢,我们现在陆地上熟悉的全球定位系统、高速数字通信系统,这些依赖电磁波的通信手段,无法在水下发挥作用,这要求我们采用其它方式在水下进行通信定位。
水和空气都是流体,但区别很大,同样是发射一颗子弹,在太空、在空气、在水中、在土壤里,它的数据是不一样的。
海水作为一种流体,带来更大阻力和粘性,物体在水中运动参数和在空气中、大气中运动的参数不一样。
如何在海水环境里实现大范围水平方向、垂直方向运动,这是巨大挑战。
还有一点特别的是,随着水深增加,物体受到压强在不断增加,这跟我们在空气中海拔1,000米、2,000米、7,000米、1万米所存在的压差不一样。
水的深度每增加10米,就相当于一个大气压,如果下潜到万米深度,意味着有1,100个大气压作用。
人类要探索深海,必须要克服阳光无法穿透,电磁波很难传输,液体粘性和阻力,以及随着深度不断增大的海水压力。
人类探索深海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4百~5百年,当时有人用透明的玻璃容器尝试探索水下地形地貌。
人类探索海洋也一直和最新技术结合,比如说发明潜水艇和发明蒸汽机轮船的是同一个发明家,深潜也经历过容器时代、机器转动时代、蓄电池动力时代、跟医学材料声学各学科最新成果交融时代,最新技术一直跟探索深海的科学装备紧密联合在一起。
中国载人深潜从21世纪开始起步,在此之前中国潜水器曾探索过6,000米深度,中国载人装备下潜纪录不超过600米。
2002年,中国第一台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正式立项,蛟龙号目标指向水面以下7,000米,这是巨大的跨越。
经过几十年改革开放和技术发展,中国科研人员已具备研发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能力,我们各学科发展,能满足潜水器自主设计要求,强大起来的中国对海洋探索,人类对海洋利用,承担起大国的责任担当。
蛟龙号面向国际海底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以及环境保护。
经过10年不懈奋斗,我们攻克一系列潜水器相关的总体结构和机械电气,包括它的管理运维相关技术。
2012年,蛟龙号完成海上试验,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
这意味中国是继美、俄、日、法4个国家以后,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一举将全世界载人深潜作业最大深度推进到7,000米。
这些年,蛟龙号已累计下潜超过220次,为中国大洋海底矿产资源开发、保护做出大量工作,也培养了中国第一批潜水器管理、运行、驾驶、维护人员,让中国科学家不再依靠国外潜水器、国外样本和数据开展深海工作。
中国第2台大深度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最大作业深度4,500米。
我们团队在研发蛟龙号时,意识到潜水器关键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上,这样才能奠定深海装备、深海科学发展的坚实基础。
经过8年努力,我们解决了潜水器95%以上部件,在国内生产制造、在国内开展测试和检验。
通过深海勇士号,我们完善了载人潜水器这样一个完整的技术链条和产业链条。
2017年,深海勇士号完成海试后,立即投入使用,它以优秀的性能,每年下潜超过100次频率,让更多人参与深潜工作。
我们开展了多样深海作业,包括深海考古救捞,包括对海底鲸落冷水珊瑚热液,这些特殊的海底自然现象的探测和调查。
深海勇士号以良好经济性的操作性能、运行维护性能、高效的使用频率,向大家提供了很方便的平台。
特别是同济大学汪品先院士,2018年3次乘坐深海勇士号,在中国南海开展深海下潜科学调查。
他极大鼓舞中国科学技术界更多关注载人深潜这样的装备和活动,让更多海洋科学工作者能亲临深海现场,开展他们关心、关注的科学任务。
2016年,我承担了我们国家第1台万米载人潜水器,奋斗者”的研制工作。
5年里,我和我的团队针对地球海洋最深处万米极端环境,开展多个学科复杂的、综合的极致设计,利用国内极限的制造检测能力,实现万米极端作业功能。
这里我想给大家介绍奋斗者号几项过人之处:首先,它是一台载人潜水器。
有人下潜,意味着系统比较复杂,安全要求更高,能够发挥人在海底现场,面对陌生环境快速判断、精细作业,而且能够有全方位的理解能力。
载人也带给了我们在设计安全性、可靠性、作业便利性的一系列挑战。
3个人12~15小时待在内径1米8的圆球舱里,面对狭小舱室的人机设计有着严格要求。
第二点,刚才提到我们要下潜到万米深度,运载器在水下运动与在空气中运动完全不同。
为把有限能源用在海底作业,潜水器从水面下潜到万米深度要求在3小时内完成。
相比蛟龙号3小时下潜到7,000米,奋斗者号要求更快速度、更稳定的可控轨迹。
同时在水下我们面临的是海沟深渊,复杂水下海底的峡谷环境,要求潜水器有灵活的操纵性能,能够满足10几~20公里搜索巡航。
我们花了大量精力来解决垂向的快速稳定,和水平面内灵活机动2个水动力难题。
因为要载人,我们需要大尺度的载人球舱,用高强度的钛合金制造。
设计之初,我们调研了现有钛合金牌号,发现它们承载能力明显不够,如果用现有材料,球壳将要求制造得非常厚,厚到难以焊接。
针对万米需求,我们研发了特殊的钛合金材料,具备很高强度,可以利用国内装备进行生产、检测。
整个球壳设计、制造、检测过程非常繁杂、严谨,我们做了材料级、模型级、实物级别的相关试件。
回忆载人球舱研制过程,我可以说跟随这个球舱诞生全过程。
从材料研发,到相关工艺研究评定,到中国最大厚度钛合金板材轧制,最大尺度的半球冲压形成,到最后真空电子束焊接完成,以及精密的内表面、外表面的精密加工,包括我们建造了世界上尺度最大、压力最大的万米检测装置,它可以满足载人舱在陆地上实现模拟测试。
设计过程中,我们不断修正调整设计方法,并且通过破坏性试验,来检测方法准确性。
通过疲劳蠕变试验,确定潜水器下潜的频次间隔寿命。
通过研究观察窗玻璃和钛合金窗座间的变形协调技术,确保玻璃形状满足密封要求,又能符合观察需要。
在不同深度下潜,我们要求粘弹性的玻璃、粘弹性的金属,有不同的应力释放时间。
再比如载人舱是直径1米8大球,但是毕竟钛合金是密度大于海水的材料,潜水器大量使用钛合金金属,它们产生的额外重量大于水的这些密度,需要靠浮力材料来中和。
浮力材料的关键部分是零点几个毫米直径的玻璃微珠,这个玻璃微珠中间空心,密度只有水的30%,它形成的浮力材料密度只有水的70%。
庞大的一块浮力材料感觉很重,但是抛到水面它可以浮在水面,即使到了万米深度,它仍然可以提供足够浮力,来平衡钛合金载荷电池所带来的额外重量,让潜水器在万米海底呈现中性浮力状态。
以前浮力材料靠引进,现在我们解决了在国内生产。
在奋斗者号项目研制过程中,我们攻克了玻璃微珠这样核心的技术,实现了国产化更进一步。
万米意味着更大压力,当然深海同样也是低温环境,万米海水水温只有1~2摄氏度,这对我们动力系统提高了研制要求。
我们采用的锂离子电池,有足够能量,而且要保证在1~2摄氏度的低温耐压环境,能够充分发挥出它的能量,能够通过复杂的电池管理系统,来实现用电安全。
我们能够监测每一路用电设备的用电安全,能够在绝缘或短路风险的萌芽期就发现它,及时遏制风险扩大。
压力和温度也给我们液压系统带来挑战。
简单讲,水面气温可能有30多摄氏度,水温也是30摄氏度,但到了万米海底,压力是112个兆帕,温度是1~2摄氏度。
液压油管里面的液压介质,液压油就像我们血管里的血液一样,难免会发生动脉的粥样硬化,这对液压驱动的设备带来很大挑战。
我们要选择粘稠度适合的液压介质液压油,要选择特制的液压的执行机构阀件,这样才能保证无论是在水面还是在海底,我们作业工具以及抛载调节这些液压装置能正常工作。
刚才给大家介绍了阳光穿透不了海水,电磁波穿透不了海水,我们就要使用水声技术来实现海洋的通信定位功能。
奋斗者号能够实现万米的海底精确定位,斜距误差控制在1%以内,我们现在也可以像微信一样,传递实时语音、文字、数据、甚至包括图片。
当然因为水声的传送质量,我们现在还不能够通过水声实时把视频传送到海面。
当然我们是载人潜水器,是靠人来驾驶,有1个驾驶员、2名乘客。
因为电磁波,以及我们不带缆,它的控制信号无法及时充足地从水面发送到潜水器上,载人潜水器的潜航员就要发挥关键作用。
跟飞船、飞机不一样,地面无法接管载人潜水器,整个下潜海底作业,以及上浮过程,是靠潜航员操作完成。
我们潜航员要经历严格选拔,要具备理工科背景,经过2年培训,才能获得独立驾驶资格。
潜航员必须对潜水器充分了解,要知道每一个部分在不同阶段发挥什么作用,如遇到风险会有怎样征兆,怎么能快速处理隔离并确保人员和设备安全,潜航员也是一次海底作业任务的现场最高指挥官。
虽然是载人潜水器,但是奋斗者号也有很多贴心的智能功能,也可以实现自动驾驶,包括自动定高、自动定深、自动定向、自动定速。
在3个人的载人舱内,有时会听到第4个人的声音,那是智能提示,它可以帮助舱内3个人提前分析判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注意的数据。
我们智能故障诊断系统,能帮助潜航员更好驾驶潜水器,更快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
2020年,奋斗者号在海试过程中完成一项全球首次作业,我们称之为万米海底直播互动。
2艘船分别播放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和沧海号无人着陆器,奋斗者号下潜速度比较快,先抵达了10,909米海底,进行海底常规科学作业。
当沧海号着陆器到海底时,奋斗者号通过定位系统找到目标,这个时候沧海号打开它的灯光和摄像机,记录奋斗者号在海底开展科学仪器布放过程。
现在的深海科学研究调查,已不是捉鱼捉虾。
科学家精心设计制造的原位试验装置,依靠奋斗者号布放到合适海底,它们可以长期不受外界扰动获得样品与数据,等待半年、1年或者更长时间后,奋斗者号来取回它。
当舱外作业视频直播结束后,2台潜水器灯光关闭,摄像机关闭,它们启动水下无线的光通信,连接载人舱内3个工作人员的画面与语音,被实时传输到陆地和演播室的工作人员进行实时交互,这意味着我们掌握了即使在万米海底也可以找到目标探测数据,实时大量数据传输的能力。
2021年,奋斗者号正式投入科考应用,意味着万米下潜不再是冒险,不再是探险,而是进入例行常规科考时代。
到目前为止,奋斗者号已实现21次万米级下潜任务,有27位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通过乘坐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完成万米之旅。
中国是全球万米载人次数和人数最多的国家。
科学家团队在奋斗者号航次中,也提出马里亚纳生态研究计划,到目前为止,他们已获得1,000多条海洋环境生物的数据量,超过200多个TB,这应该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深渊数据库。
我们很惊奇,到奋斗者号在海底取到很多岩石样品时,这些岩石样品给我们很大的冲击,首先用科学家的话讲,这些新鲜的石头里面存在着细菌,这些细菌很有可能是从未被发现的种类。
经过这20年发展,中国载人深潜已从600米深度,挺进入地球海洋最深处11,000米。
中国无人潜水器同样经历跨越式发展,我们有有缆的遥控潜水器,无缆的自治潜水器,能够在水下远距离滑翔的水下滑翔机,有可以在海底长期驻留、获得数据、开展试验的着陆器。
这20年我们也有很多新概念产生,有不同类型的潜水器正在加入这个深海装备谱系。
面向未来,我们发展方向是将不同类型潜水器管好、用好。
更多是让不同类型的潜水器,在更复杂任务中承担不同阶段、不同位置的复杂任务,实现1+1>2效果,让载人潜水器、无人潜水器协同作业,发挥出更大优势。
深潜的下一步,我们会迎接更复杂的海洋环境挑战,包括更浑浊的海水,更大流速的海洋,甚至包括在冰层以下的海洋环境。
我们注意到,在地球以外的星体也存在海洋迹象,这些地外海洋可能是在厚厚冰层之下。
我们对海洋的探索,不仅限于我们身边海洋,我想我们探索的脚步更应该延伸到地球以外的更多天体。
面对更复杂的环境,人类探索不会停步,我们对海洋探索同样不会停步。
“长期主义”栏目每周六、与长假更新,分以下系列:宏观说:全球各大国政要、商业领袖等社会说:比尔·盖茨等成长说:洛克菲勒、卡内基等科学说:历年诺奖获得者、腾讯科学WE大会等科技说:马斯克、贝索斯、拉里·佩奇/谢尔盖·布林、扎克伯格、黄仁勋、Vitalik Buterin、Brian Armstorng、Jack Dorsey、孙正义、华为、马化腾、张小龙、张一鸣、王兴等投资说:巴菲特、芒格、Baillie Giffrod、霍华德·马克斯、彼得·蒂尔、马克·安德森、凯瑟琳·伍德等管理说:任正非、稻盛和夫等能源说:曾毓群等汽车说:李想、何小鹏、王传福、魏建军、李书福等智能说:DeepMind、OpenAI等元宇宙说:meta/Facebk、苹果、微软、英伟达、迪士尼、腾讯、字节跳动、EpicGames、Roblox、哔哩哔哩/B站等星际说:中国国家航天局、NASA、历年国际宇航大会,SpaceX、Starlink、蓝色起源、维珍银河等消费说:亚马逊、沃尔玛、阿里、京东、拼多多、美团、东方甄选等每个系列聚焦各领域全球顶尖高手、产业领军人物,搜集整理他们的致股东信、公开演讲/交流、媒体采访等一手信息,一起学习经典,汲取思想养分,做时间的朋友,做长期主义者。
相关研报:人类未来文明三部曲之一:元宇宙专题预售开启,59期45万字九宇资本赵宇杰:1.5万字头号玩家年度思考集,科技创新,无尽前沿九宇资本赵宇杰:1.5万字智能电动汽车年度思考集,软件定义,重塑一切【重磅】前沿周报:拥抱科技,洞见未来,70期合集打包送上【重磅】六合年度报告全库会员正式上线,5年多研究成果系统性交付【智能电动汽车专题预售】百年汽车产业加速变革,智能电动汽车时代大幕开启【头号玩家第一季预售】:科技巨头探索未来,头号玩家梯队式崛起【头号玩家第二季预售】:科技创新带来范式转换,拓展无尽新边疆【首份付费报告+年度会员】直播电商14万字深度报告:万亿级GMV风口下,巨头混战与合纵连横【重磅】科技体育系列报告合集上线,“科技+体育”深度融合,全方位变革体育运动【重磅】365家明星公司,近600篇报告,六合君4年多研究成果全景呈现九宇资本赵宇杰:CES见闻录,开个脑洞,超级科技巨头将接管一切【万字长文】九宇资本赵宇杰:5G开启新周期,进入在线世界的大航海时代|GBAT 2019 大湾区5G峰会九宇资本赵宇杰:抓住电子烟这一巨大的趋势红利,抓住产业变革中的变与不变【IPO观察】第一季:中芯国际、寒武纪、思摩尔、泡泡玛特、安克创新等11家深度研报合集【IPO观察】第二季:理想、小鹏、贝壳、蚂蚁、Snowflake、Palantir等12家公司深度研报合集【IPO观察】第三季:Coinbase、Roblox、快手、雾芯科技等12家公司深度研报合集【重磅】年度观察2019系列合集:历时3个多月,超20万字近500页,复盘过去,展望未来,洞悉变与不变【珍藏版】六合宝典:300家明星公司全景扫描,历时3年,210万字超5,000页,重磅推荐九宇资本赵宇杰:对智能电动汽车产业的碎片化思考九宇资本赵宇杰:九宫格分析法,语数外教育培训领域的道与术【2022回乡见闻录】20位90、00后2万字,4国13地,全方位展现国内外疫情防疫、春节氛围、发展现状差异【2021回乡见闻录】22位90后2万字,就地过年与返乡过年碰撞,展现真实、立体、变革的中国【2020回乡见闻录】20位90后2万字,特殊的春节,时代的集体记忆【重磅】22位“90后”2万字回乡见闻录,讲述他们眼中的中国县城、乡镇、农村六合君3周岁生日,TOP 60篇经典研报重磅推荐下午茶,互联网世界的三国杀5G助推AR开启新产业周期,AR眼镜开启专用AR终端时代新商业基础设施持续丰富完善,赋能新品牌、新模式、新产品崛起,打造新型多元生活方式【重磅】中国新经济龙头,赴港赴美上市报告合辑20篇知识服务+付费+音频,开启内容生产新的产业级机遇,知识经济10年千亿级市场规模可期从APP Store畅销榜4年更替,看内容付费崛起新三板,我们有个九宇会家族新三板破万思考:新三板日交易量10年100倍?九宇资本赵宇杰:科技改变消费,让生活更美好|2017 GNEC 新经济新消费峰会九宇资本赵宇杰:创业时代的时间法则,开发用户平行时间|2016 GNEC 新经济新智能峰会九宇资本赵宇杰:互联网引领新经济,内容创业连接新生态|2016 GNEC 新经济新营销峰会请务必阅读免责声明与风险提示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