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能源供需改革成为必选项,绿电交易重要性亦不断凸显。
自2021年9月我国绿电交易试点正式启动以来,我国绿电电力交易直线上升。
根据中电联全国电力市场交易的数据统计,2022年上半年绿色电力交易量已经达到77.6亿千瓦时,预计2022年全年绿色电力交易量将超过150亿千瓦时。
据中国化信·咨询项目总监、中国石油化工循环经济研究院院长张松臣介绍,使用绿色电力是化工行业主要的降碳手段,不过,化工企业采购绿电过程中,尚面临成本过高、减碳价值体现不足以及供应缺乏稳定性的风险。
贝壳财经记者关注到,多家化工行业上市公司在半年报中提及了绿电采购及使用,除参与绿电交易外,企业自身亦积极开发区域水电资源和光照资源,提高绿电使用比例。
绿电交易鼓励政策频出,预计2022年全年交易量将超150亿千瓦时所谓绿电交易,是指以绿色电力产品为标的物的电力中长期交易,用以满足电力用户购买、消费绿色电力需求,并提供相应的绿色电力消费认证。
而绿电交易中所交易的绿色电力指利用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电力,当前我国交易规则中的绿电主要包括光伏和风电。
双碳前景下,新能源发电在我国电力系统中所占比重将持续提升。
张松臣表示,到2030年中国新能源累计装机量占整个电力系统装机量比例约为50%,预计到2060年碳中和阶段,新能源发电将成为我国电力系统的主要支撑,占比接近80%。
政策层面,2021年9月,我国绿电交易试点正式启动,共17个省259家市场主体参与首批交易。
国家发改委表示,试点开展绿色电力交易总的考虑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绿色电力在交易组织、电网调度、价格形成机制等方面体现优先地位,为市场主体提供功能健全、友好易用的绿色电力交易服务,全面反映绿色电力的环境价值。
202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提出促进消费绿色转型,进一步激发社会绿色电力发展潜力,推动绿色电力交易及绿证交易。
而自2022年1月起,绿电交易鼓励政策频出,南方电网公司和国家电网公司及省级绿电交易规则陆续出台,南方区域、北京、江苏省、安徽省等先后公布绿电交易相关方案。
张松臣提到,自2021年起,我国绿电电力交易直线上升,不过由于绿电市场化交易刚刚起步,比重仍然较低。
伴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市场规模逐步扩大,相关机制日渐成熟,都为将绿电作为新的交易品种进行市场化交易奠定了基石。
根据中电联全国电力市场交易的数据统计,2021年度全国各电力交易市场绿色电力交易量达6.3亿千瓦时,仅占当年市场交易电量的0.017%;2022年上半年绿色电力交易量已经达到77.6亿千瓦时,预计2022年全年绿色电力交易量将超过150亿千瓦时。
化工企业采购绿电尚存难点 意见认为可选择一种或多种方式使用绿电“使用绿色电力是化工行业主要的降碳手段。
”据张松臣介绍,1亿千瓦时绿电替代煤电将直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约9.4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若化工行业使用75%的绿电,可减少碳排放约2亿吨。
但化工企业采购绿电过程中,仍面临成本过高,如何体现减碳价值以及供应稳定性不足的风险。
经济性方面,为了补偿可再生能源开发企业、体现环境价值,在当前的绿电交易机制下,绿电的交易通常伴随着“绿色环境溢价”,价格普遍比火电更高。
据张松臣介绍,目前浙江、江苏地区,绿电交易溢价(相较燃煤基准电价)持续扩大,已由2021年9月绿色电力试点交易的0.03-0.05元/kWh上涨至2022年度长协中的0.061-0.072元/ kWh,大规模使用绿电将会抬高企业的生产成本。
绿电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