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风电百科 » 正文

东北地区渐渐消失的取暖设备:火炕、火盆、火墙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2-10   来源:海上风电   作者:风电网   浏览次数:100
核心提示:(东北农村) 东北地区冬天气候寒冷,滴水成冰。过去,农民居住的房屋是泥草房,保温程度极差。没有煤炭,更没有先进的取暖设备,整个冬天完全靠火炕、火盆、火墙来解决取暖问题,熬过一个个冬天。 火炕——农村人生存的必须条件,住家没有火炕,就不是人家,就得住露天地。 据史料记载:火炕起源于两千年前,《诗经.小雅.瓠叶》云:“火炕曰炙”。意思是举物放在火上烧炙,与后世的火炕不尽相同。后来,人们通过实践,发明了灶。这种灶比炕小,由于它置火于地下,保温性很好,人或坐或睡于其上,舒坦异常。西汉苏武在天寒地冻的匈奴牧羊十九载

   

(东北农村) 东北地区冬天气候寒冷,滴水成冰。
过去,农民居住的房屋是泥草房,保温程度极差。
没有煤炭,更没有先进的取暖设备,整个冬天完全靠火炕、火盆、火墙来解决取暖问题,熬过一个个冬天。
火炕——农村人生存的必须条件,住家没有火炕,就不是人家,就得住露天地。
据史料记载:火炕起源于两千年前,《诗经.小雅.瓠叶》云:“火炕曰炙”。
意思是举物放在火上烧炙,与后世的火炕不尽相同。
后来,人们通过实践,发明了灶。
这种灶比炕小,由于它置火于地下,保温性很好,人或坐或睡于其上,舒坦异常。
西汉苏武在天寒地冻的匈奴牧羊十九载,主要就是得益于这种“灶式”的火炕。
火炕在满族一直很盛行,它既是寝息的设施,又是取暖的设施。
金朝主子每和诸将进餐时,就于“炕上用矮台子,或木盘相接。
”这种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北盟录》中说,宋代满族的先人建房子时,并不满足朝南一方筑炕,而是四方皆筑之。
西炕为尊,是供神和祖先的地方,不许任何人坐。
南炕为长者卧处,北炕才是给晚辈居住的。
  南宋人朱弁也作为中原使臣出使过金朝,曾一度在北方居住。
他曾写过《炕寝》一诗,诗中描写道:“御冬貂裘弊,一炕且踪伏。
西山石为薪,黝色惊射目。
只识绝可迩,将尽还自续。
飞飞涌玄云,焰焰积红玉。
”可见当时生活在北方的满族人,已经开始采用煤炭作为取暖的原料。
以前东北盖房子基本是三间或者两间房。
入口多,经济条件比较好的盖三间房,东西两间住人,中间当厨房。
两间房一间做厨房外,另一间住人。
不管是几间房,住人的房间基本上都是南北两铺火炕。
火炕是用土坯搭建的。
把麦秸或者杂草铡成碎段,拌在黄泥里面,用固定的坯模子,做成一块块土坯,在阳光下晾干后,用它来垒火炕。
(火炕) 火炕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万字炕。
古书中曾经记载辽金时期住在东北的女真族(满族先世):“环室穿木为床,煴火其下,饮食起居其上”。
这里说的“环室”就是民居中所筑的南、西、北三面相连的“转圈炕”和“拐弯炕”,民间俗称为“万字炕”。
除此之外,黑龙江农村还有“连二炕”。
“连二炕”是比较富裕的人家建的三间房,东面开门。
西两间的火炕就连在了一起。
搭的炕就是两铺炕连在一起,叫做“连二炕”。
为了居住方便,这两铺炕中间用木板等东西隔起来,两铺炕不通着。
娶儿媳妇,儿媳妇住最西侧里屋,外屋住公公婆婆。
“连二炕”的烟道两铺炕走一个,节约柴火。
农民在长期居住中,不断实践总结经验,把炕搭成“花洞式”。
这样的炕,烟火在炕洞子里面散热比较均匀,但无论炕热得如何均匀,也有炕头炕稍的区分。
炕头还是比炕稍热乎许多,东北的习惯炕头让给老年人睡,表示儿女们的孝心。
冬天,妇女们坐在热炕上,抽着大烟袋,做着针线活。
小孩子们在炕上“歘嘎拉哈”或者做各种游戏。
阳光照在每个人的脸上。
一家人幸福团圆,其乐融融。
  冬天里,有客人来串门,主人家迎客进屋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快快,脱鞋上炕,坐炕头上,热乎热乎……主人的热情,让客人一身的寒气一扫而光,感了主家的温暖。
  过去,住房紧张,一个屋的南北炕,叫“对面炕”,经常住的不是一家人,一般都是租一户住。
住“对面炕”不方便,晚上,两家都挂上幔帐。
用这一层布暂时把两家人分开,早晨,把幔帐叠起来挂好,各过各的日子。
  火炕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炕沿。
炕沿的作用是为了睡觉挡住枕头用,也为了挡住炕席等物品不掉在地下。
一般用一寸厚以上,十公分宽的一根长条形木头做成。
用最的是桦木,桦木有硬度还非常光滑。
炕面上铺的是炕席,是用高梁杆的外皮手工编制的,每年过年时候会换一次新的。
那年月,人们没有睡衣穿,没有褥子铺,都是直接裸睡光炕,早上起来,身上咯出来一片片炕席花子儿,摸上去鼓鼓楞楞的。
有的时候,身上还扎炕席上“刺”。
  东北的火炕,是勤劳人民在寒冷气候下一种极富聪明才智的创造,它曾养育了豪放、粗犷而心地纯朴正直的无数东北人,温暖了一辈又一辈的东北人冬天。
(火炕) 火盆——放在火炕上最简易的取暖设备,每个家庭中都有一两个,基本是每个炕上都有一个。
火盆是用黄泥的,一般在秋天进行制作。
先取来上好的黄土,把麻匹剪成一寸多长的小段,拌在黄土里和成泥。
泥和后,堆放几天,这期间要不时地往上淋一些水,使你“醒”好。
泥“醒”好了,做出来的火盆不开裂。
如果没有麻匹,也有用黄泥拌上马粪当“洋搅”做的。
黄泥“醒”好后,把一个大小和深度都合适的瓦盆,倒扣到地上作模具,瓦盆外面抹一些烧柴火的灰。
一切准备好后,手抓泥糊在盆是上面进行反复摔打,厚度大概在三厘米左右,把瓦盆包严。
然后把它放在阴凉处,等干到不致走形时候,把盆翻过来,取里出瓦盆,一个火盆的雏型就做成了。
这个时候,用原来的泥做盆底和盆沿,放到阳光下晒干,干透了,一个火盆就算做成了。
农村人家做饭用的是铁大锅,灶里烧的是柴火。
冬天,做完饭,趁灶坑里的火还没有化成灰烬,把它扒出来,放到火盆里,一边放一边用脚或灰耙压实,放到炕上就可以取暖了。
一个火盆配有一个烙铁,用来把不断烬化的灰拨开,露出火来供人取暖。
如果晚上火用不完,还可以压实,第二天早晨把上面的灰倒掉,下面的火在充分接触空气后又是红红的一盆,达到“死灰复燃”。
(火盆) 火盆取暖时,火炭埋在火灰里,用时用烙铁挑起火炭吹几口,就可引火。
因此,火盆也是关东人保留火种的主要器具。
据《满族火祭习俗与神话》中说:“吉林乌拉街满族人家过去有接火神习俗,用神火烧邪气,清宅净院,讨一年吉利,各户主人还要将院中炭火取回,埋在火盆里,主妇要天天添火,使之常年不灭,叫‘常明火’。
家人严忌往火盆里吐唾沫。
这些习俗,是古代先民们重视保存火神观念的遗存。
”可以说关东人在灶膛火盆里埋火炭,除了重视保存火神外,也是崇拜火的表现,是灶堂、炉灶的变异和残留。
火盆都摆在炕上,家里来了客人,主人马上招呼着:“快来烤烤火”,然后,大烟袋捻上烟,在火盆里兑着火,递给客人。
火盆除了取暖用外,还有很多用途,妇女做衣服用烙铁可以熨衣服,孩子们在火盆里烧豆包,烧土豆,烧鸡蛋。
把土豆埋在火盆里,耐心地等着,看到几股灰柱从火盆中腾起,那是土豆“放屁”了,赶紧把它翻过来再埋好,等到再一次“放屁”,就是烧好了。
火盆旁还是一个聊天的地方,晚饭后,东西两院邻居凑一块,几个人把手搭在火盆沿上,一边烤火一边唠嗑,是东北冬夜最常见的场面。
火盆也有铁铸的,一般都是殷实的家庭才能够享用,在农村见的不多。
(烤火盆) 火墙——立起来的火炕,它是时代进步的产物。
当年,农村还有一个取暖设备是火墙,它是时代进步的产物。
因为,有了红砖,可以搭建火墙。
火墙的热源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