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一年春好处,砥砺奋进正当时。
阳春三月,中国进入“两会时间”,来自全国各地、各族各界的代表委员齐聚北京、共商国是。
2022年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全面铺开的第二年,今年“双碳”路径怎么走?两会代表委员聚焦“能源转型”“通道建设”“新型电力系统”,为科学有序推进“双碳”工作建言献策。
绿色转型先立后破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我国向国际社会作出的一项庄严承诺,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
湖北黄冈供电公司员工在政务服务中心“光储充”一体充电站为电动汽车车主服务。
丰俊 摄 能源行业碳排放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电力行业碳排放在能源行业中的占比超过40%。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
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实现“双碳”目标,推进能源转型、减污降碳、新能源产业发展等受到了广泛关注。
近两年来,“双碳”热度持续升温,“双碳”之路到底怎么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
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要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话题聚焦“双碳”工作。
总书记谆谆叮嘱,殷殷重托:“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要先立后破,而不能未立先破。
”“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
”浙江杭州供电公司员工检查应急电源储能电站设备。
姚婧霖 摄 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
实现“双碳”目标,必须立足国情,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序减量替代,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
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其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
在2022年全国两会3月5日举行的首场“部长通道”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表示,中国不搞“碳冲锋”,也不搞运动式“减碳”,将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双碳”工作。
何立峰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当前我国正在沙漠、戈壁、荒漠规划建设4.5亿千瓦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周边的煤电企业并没有马上停产,而是坚持先立后破,建设超超临界发电机组,有序改造老旧机组,同时建设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构建能源供给和消纳的新体系。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条件差距很大,实现“双碳”目标应因地制宜、因地施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认为,要充分考虑区域资源分布和产业分工的客观现实,选择典型地区优先开展“双碳”综合示范区建设,开展相关政策、技术及工程的试验和示范,为全国同类型区域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以点带面,推动同类型区域绿色低碳发展。
河北省平山县营里乡光伏电站。
徐广 摄 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还需要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
全国人大代表,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新带来了加快建设新疆新能源大基地的建议,但他认为应同时加快新疆煤电的清洁高效大规模开发利用,优化新能源和煤电配比组合,助力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积极服务“双碳”目标,确保新能源健康、有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副总经济师兼华中分部主任陈修言建议,强化新能源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分层衔接,有序安排分布式新能源规模化开发试点及沙漠戈壁荒漠大型风光基地等各类项目,确保国家和地方规划上下衔接、协调统一;各级能源主管部门在制定新能源发展规划时同步开展配套电网规划研究,并与电源项目同步纳入电力规划,建立电源电网建设沟通机制,统筹建设进度,实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运。
电网连接电力生产和消费,是各类能源转换利用和优化配置的重要平台。
国家电网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各项工作要求,多措并举,做好电源并网服务和科学调度,统筹支持现役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和清洁能源发展,推动支撑保障电源尽早投运,确保各类电源能并尽并、增发稳供,实现电源与电网、新能源与常规电源协调发展。
2021年,国家电网经营区新增风电、太阳能发电并网装机8700万千瓦,累计达5.36亿千瓦,利用率97%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