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镇化建设带来的人口聚集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量持续增加,导致我国北方沿海地区淡水资源愈发匮乏。
目前,海水淡化是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主要途径。
然而,由于节能和低碳发展的要求,使得我国很难通过大规模蒸馏法进行海水淡化。
对此,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提出“水热联供”的概念,即利用北方东部沿海地区火电与核电余热为动力,采用新的蒸馏方式,将海水制取为温度为100℃~120℃的热淡水。
这些热淡水可通过单管长途输送,不仅能用于建筑供暖,还能在终端分离出常温淡水,满足城市淡水的需求。
“由于该技术消耗的余热量与供热热量相同,所以实现了零能耗海水淡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江亿告诉《中国科学报》,从连云港到大连沿海地区的1亿千瓦火电和核电,可满足这一地区40亿平米建筑冬季供热需求,占我国北方城镇未来供热建筑总量的四分之一;在供暖期产生的35亿吨淡水,还能满足这一地区20%的淡水供应。
不久前,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针对水热联供组织了一场专家研讨会。
会上,张建云、王浩、马军等多位院士专家一致认为,我国沿海城市基本均为缺水城市,水热联供项目可有效利用沿海火电和核电余热,并开辟出非常规水资源,对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提高供水安全性、实现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北方沿海地区供水供能困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满足水需求的增长,超采地下水导致一些地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生态环境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
进入本世纪,南水北调、引黄济冀等工程使得地下水超采有所缓解,但江亿认为,完全依靠调水并不能实现淡水供应的长治久安,只有多源头供水才能有效应对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导致的供水安全问题。
当前,全球很多缺水地区都把海水淡化作为解决水资源的重要途径。
在中东地区,海水淡化是其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