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2022年12月1日,江西、河北、河南等地开始执行新的分时电价策略。
依据相关发言人表态,分时电价实际上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全国的用电系统,可以更稳定的产生持续性的发展效能。
回归到实际用电的居民,分时电价是否表示,今后的电力使用价格会便宜呢?还是有什么样的办法,可以使得支付电价的总额有所改变?分时电价机制的实质根据相关的科普资料以及策略细则,分时电价机制,是基于使用电量的时间价值来制定的。
作用在于引导用户削峰填谷、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一项重要机制安排。
通过对各时段制定不同的电价水平,改变用电客户的高峰,以及谷峰的用电情况也就是说,对于实际使用电力的消费者,或是消费集团,如果想要在分时电价机制的作用下,使得电价支付总额有所改变,或许,就要选择改变生活的用电支出份额。
在这样的环境下,希望电费有所改变的最好方式,就是提升实际的工作效能,并将一部分不重要的工作设备,或是耗电量较大的设备放到晚上来使用。
但依据经验,或许这只能是对于部分职业的从业人员产生效果。
那么回归到分时电价本身,具体的策略又有什么样的变化呢?因地制宜才是正确的操作根据消息,其实各地对于分时电价的策略,也并不完全相同,且从细则出发,河南方面明确了,除国家有专门规定的电气化铁路牵引用电外,工商业电力用户执行分时电价,商业以及非居民照明电力用户可选择执行分时电价。
也就是说,地方在执行时,策略并没有过多的落地在居民身上,而是主要针对工商业,对于居民其实仅是建议或是推荐而已,并没有强制的改变居民用电规范。
那么是否表示河南方面的策略,并没有有效实施呢?其实也不是,或许河南方面仅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了策略执行方针的调整,但可能并不明显,以至于人们在关注之后,感到河南的态度并没有完全明确。
而从江西方面的策略来看,对于河南来说,显然是一个放大效果。
根据江西方面的策略执行,当地在考虑到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对于部分一般工商业用户,例如经营困难的小微企业,可以不采用分时电费。
而对于能够产生避峰用电的大工业用户来说,此次的分时电价价值,将完全落地在其身上。
也就是将压力给到了有高承压的集团,对于普通的小公司,此次的分时电价仅是一则关注消息而已。
那么从发电成本以及分时电价的两个角度出发,最后的结果是赚还是亏呢?结果可能是一种平衡为什么在选择分时电价后,结果的呈现方面,会成为一种平衡状态呢?按照理论逻辑,下降才应该是最终的结果,平衡的可能性较低,但为什么分时电价在执行后,并不会有过多的改变呢?从下降的可能性出发。
根据以往数据,2021年,全国全年内发电量达到81121.8亿千瓦时,且其中主要的发电形式为火力发电,总占比达到71.13%。
在分时计价的策略有效实施后,成本方面会产生一定的下降,也就形成了变相的挣钱。
且依据我国用电情况中,工商业总计占比达到整体用电结构的63%(工业32%、商业31%)在策略落地后,工商业的用电情况将有效改变,并且进一步的产生变相挣钱的可能性,但注意,这是可能性,并不代表绝对的影响。
而从平衡来看。
虽然说,成本以及用电量改变,或将产生挣钱的可能性,但其实也有着赔钱的可能性,且两者对比明显后者的可能性更高。
主要原因或是两方面因素,一方面在于长野收益减少,也就是总用量下降会产生一定的产业GDP下降,导致最终呈现数据有所改变,也就形成了赔钱的状态。
而另一方面,则是分时计价的策略实质是改变用电时间,而并非总量,也就导致高峰用电量转移到低峰用电量。
虽然单电价格有所下降,但超出合理预期的谷峰用电量,也将导致总体的价格过度上升,覆盖此前高峰用电量的价格。
在上升与下降的对冲后,或许平衡将成为最有可能的结果。
结语或许对于实际的用电者来说,在电费方面的确产生了总价的下降,但影响到其生产结果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且根据河北地区的分时电价报价,在同等状态下的用电价格差距,仅为0.2元/千瓦时,也并不会构成过多的费用减少。
而赔与赚或许也仅是部分行业能够有更直观的结果,但对于整体,或许并不会有更多的结果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