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风电百科 » 正文

古人是如何测风的?要从一只鸟,说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2-10   来源:海上风电   作者:风电设备   浏览次数:98
核心提示:在中国古代,风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天象,还被看作是与日月星辰一样具有神性的现象。对风的观测,成为中国古代官方天文机构的一项重要内容。古人是如何认识风的?有哪些测风“神器”?在生产生活中又如何利用风?壹从神话到“魔法”,古人如何认识风?早在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有较多关于风的记载,出现了四方风的描述。此后,随着人们经验的积累以及对风的认识不断深入,到唐宋时期,对风的基本特性、季风、台风等有了较为科学的认识。同时,古人开始利用风能,促进了当时生产生活的发展。凤凰与“风神”在商周及春秋早期,在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尚处

   

在中国古代,风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天象,还被看作是与日月星辰一样具有神性的现象。
对风的观测,成为中国古代官方天文机构的一项重要内容。
古人是如何认识风的?有哪些测风“神器”?在生产生活中又如何利用风?壹从神话到“魔法”,古人如何认识风?早在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有较多关于风的记载,出现了四方风的描述。
此后,随着人们经验的积累以及对风的认识不断深入,到唐宋时期,对风的基本特性、季风、台风等有了较为科学的认识。
同时,古人开始利用风能,促进了当时生产生活的发展。
凤凰与“风神”在商周及春秋早期,在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尚处于原始认知水平时,大气等自然现象往往被神化,风也是如此。
殷代的甲骨文中出现了象形文字“鳳”,即为风,这与古人关于“鳳鸟飞翔,鼓翅成风”的认识有着密切联系。
古人将凤凰视作“风神”,凤凰飞翔时产生的气流即为“风”。
殷商的武丁时期出现了与“四方神”和“四方风神”有关的记载,如“东方曰析,凤(风)曰劦(协);南方曰夹,凤(风)曰微;西方曰夷,凤(风)曰彝;北方曰宛,凤(风)曰伇”。
古人将风与东南西北4个方向联系在一起,并为之命名。
因此,此时的古人开始认识到,风与劳动生活密不可分,但是尚不能认识到风是冷热空气对流产生的,而是赋予其神化色彩。
此后,古人对风的认知逐渐摆脱神化色彩,认识到“气”是在天地间流动的产物。
战国末年,有关于八个风向名称的记载。
在《吕氏春秋》中提到:何谓八风?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滔风,东南曰熏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凄风,西方曰飂风,西北曰厉风,北方曰寒风。
这是我国古代最早有关八种风向的记载。
这一时期,中国古人对风的认知逐步从对风的神化转化为认识到风与气的关系,即风是气的一种表现形式。
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到了唐代,古人对风力系统有了科学的表述。
李淳风详细记录了观测风的方法,并将风划分为八个等级,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比西方蒲福风力等级早了一千多年。
随着对风的认识不断深入,古人开始对风的规律进行总结。
我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自古以来,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使我国在农业、交通等方面深受季风和台风的影响。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不同,我国季风特征十分明显,且有规律可循。
在《淮南子·天文训》中对风在不同季节的特征有了细致的描述: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条风至四十五日,明庶风至;明庶风至四十五日,清明风至;清明风至四十五日,景风至;景风至四十五日,凉风至;凉风至四十五日,阊阖风至;阊阖风至四十五日,不周风至;不周风至四十五日,广莫风至。
这里指出了风的变化特征,基本符合我国东部地区的实际季风转换情况,同时对季风与其所指示的物候和天气现象的相互关系有较深的认识,很多认知对现代航运、农业及气象学等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利用风变出的“魔法棒”中国古人对风能的利用建立在对风的规律的认识基础之上。
风能在农业、交通运输、军事等社会生产生活领域的应用,对我国古代社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风车是风能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重要形式之一。
对于风车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宋代。
《苕溪集》中有记载: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呷呀。
初疑蹙踏动地轴,风轮共转相钩加……残年我亦冀一饱,谓此鼓吹胜闻蛙。
文中“风轮”即为风车,这里讲述的是田地里风车灌溉的一派热闹的劳动景象,充分体现了当时农业技术的进步。
风车的出现,使人们能够摆脱对自然风的依赖,采用连续的人造风,对我国农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国古代风能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主要通过风作用于帆,将自然风转化为交通工具所需要的能量。
帆在中国古代得到了广泛应用,深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16世纪传到欧洲后,得到了广泛推广。
此外,风筝这一人人喜爱的玩具,早期在中国是用于传递信息的工具,并被广泛应用于军事中。
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从唐宋开始,我国风筝开始向世界流传,先是朝鲜、日本、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然后传到欧洲和美洲等地。
在欧洲产业革命形势的影响下,我国的风筝在那里向着飞行器发展,经过英国的凯利、澳大利亚的哈格瑞夫和德国的李林达尔等人改造,最后在美国由莱特兄弟造成了最早的能载人飞行的飞机。
贰古人如何优雅地测风?伣、綄、铜凤凰、相风鸟、相风铜乌、相风木乌、羽占……古人为了测风发明了各种工具,不仅实用,也很有趣。
目前最早的测定风向的仪器可以追溯到商代。
甲骨文中记载了一种简单的风向仪,称为“伣”,是在一根风竿上系上布帛或者长羽的最简单的“示风器”。
它在风竿上系一个铃铛,当风吹过的时候,铃铛就会发出声音。
一般有专门人员负责实时监看伣被吹动的方向,并监听铃铛发出的声响,以此来报风向。
此时的伣,类似于现代的风铃。
到了西汉时期,出现了对“綄”这种风向器的记载。
据《淮南子》叙目上记载:辟若綄(伣)之候风也,无须臾之间定矣。
綄,候风者,楚人谓之五两。
綄是一种羽毛或饰带,在伣的基础上进行了重量的统一,将重量定为五两,便于不同地方对风力和风向进行比较。
因此,綄比伣在风的观测上更加精密,是我国测风技术的一大进步。
秦汉时期,出现了铜凤凰,这是一种比綄更先进的测风仪器。
铜凤凰主要安装在汉武帝建章宫上,在魏晋时期的《三辅黄图》卷二《建章宫》中有详细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作建章宫,建章周回(围)三十里,东起别风阙,高二十五丈,乘高以远望,又于宫门北起园阙,高二十五丈,上有铜凤凰。
那时候的铜凤凰类似于今天的风向标。
然而,这种仪器由于造型独特渐渐演变为装饰品,失去了原本的实际作用。
西汉末年,出现了另外一种测风仪器,叫做“相风鸟”。
由于“凤凰”在体型上相对庞大笨重,而鸟相对于凤凰而言,除了更加轻便外,也同时具有与凤凰一样的神话色彩,因此相风鸟逐渐取代了铜凤凰。
关于相风鸟有这样一段描述:铸铜凤,高五尺,饰黄金,栖屋上,下有转枢,向风若翔。
当有风的时候,相风鸟下的转枢会随风转动,鸟头部也随之转动,头部指向的方向便是风的来向,这是对相风鸟工作原理的最早描述。
不同造型的相风乌 图片

 
关键词: 风电招聘 节能风电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