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风电百科 » 正文

灯泡亮起来时,特别温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2-10   来源:风电招聘   作者:风电塔筒   浏览次数:121
核心提示:阿里联网工程建设者在萨嘎变电站工作。 张笑谭摄(人民视觉)达瓦洛珠(右)和女儿对用上“大网电”的生活充满期待。 本报记者 徐驭尧摄12月4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阿里联网工程投运。这条全长1600多公里的输电线路工程起于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多林变电站,止于阿里地区噶尔县巴尔变电站,跨越西藏两个地市10个区县。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海拔最高、施工最难、最具挑战性的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工程塔位平均海拔4572米,最高海拔5357米,最长运距超过5400千米。工程建成投运后,将结束阿里地区孤网运行的历史,从根本上解决阿里

   

阿里联网工程建设者在萨嘎变电站工作。
张笑谭摄(人民视觉)达瓦洛珠(右)和女儿对用上“大网电”的生活充满期待。
本报记者 徐驭尧摄12月4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阿里联网工程投运。
这条全长1600多公里的输电线路工程起于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多林变电站,止于阿里地区噶尔县巴尔变电站,跨越西藏两个地市10个区县。
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海拔最高、施工最难、最具挑战性的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工程塔位平均海拔4572米,最高海拔5357米,最长运距超过5400千米。
工程建成投运后,将结束阿里地区孤网运行的历史,从根本上解决阿里地区缺电的问题,为工程沿线16个县38万农牧民提供安全可靠的“大网电”。
记者深入阿里联网工程沿线地区,记录与之相关的3则人物故事,讲述“大网电”将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编者7年,电力从基本够用到不够用——王保龙的发电机2012年底,成都人王保龙第一次来到阿里地区行署所在的噶尔县时,心里一直在打鼓:“在这么偏僻的地方开酒店,能行吗?”进入刚开业的阿里大酒店,王保龙的工作从和发电机打交道开始。
当时,阿里地区电力保障不稳定,酒店只好购置了一台300千瓦的发电机,用以防备停电。
“那时候,整个阿里产业较为滞后,停电相对少些。
”现在已是阿里大酒店后勤工程部部长的王保龙回忆。
但是,随着阿里旅游业的发展,阿里大酒店也在扩张。
2016年前后,酒店的两栋新楼陆续竣工,酒店规模从50间房,增长到近200间,需求不断扩大,勉强够用的电力越发紧张。
这不是阿里大酒店一家的困扰。
为了让商铺对停电有所准备,当地组建了一个微信群,电网工作人员和“用电大户”都在群里,时常会发布停电、限电通知。
随着相关产业用电的缺口越来越大,王保龙的“群友”越来越多,通知发得越来越频繁。
2017年,酒店淘汰了300千瓦的发电机,购置了一台500千瓦的新发电机。
但由于机器经常长时间运转,刚用一年又不行了。
之后,酒店又购进了一台575千瓦的大型发电机,这台机器质量更好,但是发电成本不小——今年9月到11月,阿里大酒店光是发电机的燃油就花费了近20万元,更不必提设备检修和损耗的成本。
缺电不仅仅限制着商户,也影响了群众生活水平——在2014年前后,阿里地区冬日的城市间总是弥漫着燃煤的烟雾,这是各家取暖烧炉子产生的污染。
政府希望改善能源结构,却受制于电力短板,无法广泛推行电取暖。
“阿里地区近年来发电量年均增长20%以上,但是始终不能满足需求,解决的办法只有接入‘大网电’。
”国家电网阿里公司总经理张明敏说。
让一座座“铁塔”拔地而起——黄小洪的棕垫路一米见方的棕垫,如果带着雪就更重了,展开铺在地面上,需要两个人操作。
就是这一张一张棕垫,连成了机械行驶的道路。
这是在为机械进入冰雪地面的施工现场铺“路”,对阿里联网工程线路13标段项目总工程师黄小洪来说,施工机械开到哪里,这条“路”就要铺到哪里。
阿里联网工程穿越里程长,海拔高,地质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为保护环境,机械行驶处必须用棕垫铺“路”。
仅黄小洪负责的100多公里的工程里,棕垫的使用量超过13万平方米。
从日喀则市的萨嘎县到阿里地区的噶尔县之间的阿里联网工程有500多公里,其中有120座铁塔施工难度特别大。
那里夏日是一片水域,车辆无法进入,施工只能安排在冬季最寒冷的时节——最低气温低于零下20摄氏度,地面彻底结冰,工程机械才能进入。
挑战不只来自地面。
今年1月中旬,一场暴风雪突然袭来,帐篷被掀翻、设备被掩盖,甚至车辆都在风雪中摇晃。
一开始,施工人员还准备坚守。
没想到,风雪越来越大,重新搭起来的帐篷再次被掀翻,室外温度已经低至零下35摄氏度。
撤!下定决心的黄小洪,带着同事们在风雪中向附近的变电站进发。
道路格外崎岖,天色越发昏暗,变电站前来帮忙的人员和施工人员在风雪中相互寻找,花了好久才成功接头。
今年6月,黄小洪负责的标段全线贯通,施工队员把铺设的棕垫收起、运走。
冰雪中铺下的路消失了,一条新的路即将建成——一座座电力铁塔拔地而起,线缆横穿天际,从高处俯视,阳光照耀着银色的铁塔和已经化开的地面,显得格外壮丽。
“看着一座座铁塔‘生长’出来,就像看到家里的庄稼丰收了。
”黄小洪说。
再也不用担心灯泡不亮了——达瓦洛珠的新舞台推开门,点亮大灯泡。
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屋外寒意浓浓,但光和热开始慢慢填充这个十来平方米的小屋子。
这里是排练室,也是普兰县科加村科迦藏戏团团员欢聚的小舞台。
藏戏团的成员穿上藏装,开始例行排练,这是团长达瓦洛珠最高兴的时刻。
藏戏排练多在晚上,“专门买了大功率白炽灯泡,就是觉得亮起来时特别温暖。
”达瓦洛珠指着灯泡说,“只是之前因为停电经常熄灭。
”那个时候,停电成了训练最大的阻碍。
然而,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困扰。
一直以来,科加村所在的普兰县依靠两个小型水电站保障用电,一到冬季,河道结冰,停电就成为家常便饭。
前不久,达瓦洛珠得知普兰即将接入国家电网的消息,心里畅快极了——专门买的大灯泡,终于能够一直照亮他的舞台了。
达瓦洛珠还盘算着对藏戏团的设备进行升级——他向县文化局申请了经费,购买话筒、音响等表演设备,准备给科迦藏戏团好好包装一番。
被点亮的不只是一台藏戏,还有生活。
普兰天气寒冷,不少群众家只能靠烧煤取暖。
“在县城,电暖气已经取代了燃煤炉,有了‘大网电’,更多电热设备将进一步普及,越来越多的农牧民也将享受到电力带来的温暖。
”普兰县供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白玛他也说。
每年藏历新年后,都是排练藏戏的好时候,有时候,连续排练二三十天都是常态。
添置了新设备的达瓦洛珠不必再担心突如其来的断电,他的那枚大灯泡将持续照亮舞台,给乡亲们带来更多温暖明亮的节目。
记者手记为生产生活带来更大空间驶入日喀则市萨嘎县,当地人得知车上有电力工作人员,忍不住问:“咱们什么时候能通电啊?”朴素的愿望蕴含着真诚的期盼。
在阿里联网工程沿线各县,商户和群众家的小型发电机和光伏电板几乎是标配——他们或许不清楚什么是“大网电”,但如果说“不用再频繁停电”,听到后都是一脸激动。
其实,这几年阿里地区的电力保障已有改善,但依旧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
唯有接入稳定的“大网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缺电问题。
千里电网一朝开,更美好的生活随之而来。
当地农牧民用上了稳定的“大网电”,能够使用各种家用电器,也见到了机械化生产带来的便利,这将为他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更大选择空间。
对于下一代农牧民来说,使用电力将和享用阳光雨露一样成为自然。
对于西藏而言,阿里联网工程终结了一段历史,也将创造新的历史。
栏目主编:顾万全 张武 文字编辑:董思韵

 
关键词: 风电网 风力发电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