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华金证券,肖索)一、光伏发电:上游价格中枢下行,中下游盈利能力回升(一)双碳政策背景下,光伏行业空间广阔2020 年我国光伏发电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约 1.6%,预计到 2030/2060 年光伏发电量占能源 消费总量比例将提升至 8%/38%。
以 2025/2030/2060 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 20%/25%/80%且光伏发电占比持续提升为依据测算,我国光伏发电量可达 0.9/1.7/15 万亿 kWh, 占能源消费总量 4.5%/8%/38%,“十四五”/“十五五”期间 CAGR 为 26.8%/14.3%。
假设光伏 平均利用小时数为1200h,可计算出我国“十四五”“十五五”光伏年均新增装机可达 / 92/135GW。
2025/2030 年全球新增光伏需求将达到 444/1014GW(考虑容配比),2021-2030 年年均复 合增速为 20%。
基于 2020 年全球 2.7 万 TWh 发电量,假设未来十年每年增速在 2.2%-2.7%,, 保守假设光伏发电占比从 2020 年的 3.1%上升到 2030 年的 18.9%,可算出 2030 年全球累计光 伏装机量为 4988GW,当年新增需求为 1014GW(考虑容配比),2021-2030 年 9 年年均复合增 速约为 20%。
(二)2022 年硅料价格中枢下行,硅片端产能持续扩张硅料供不应求叠加上游工业硅涨价,2021 年硅料价格最高涨幅达 220%。
需求方面,按照 160GW 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及 1.2 容配比计算,2021 年多晶硅需求量约 56 万吨。
供给方面,根 据 CPIA 数据,我国 2021 年前三季度多晶硅产量 36 万吨,预计 2021 年产量超过 48 万吨,加 上海外约 10 万吨产能,2021 年多晶硅供给量约 60 万吨,能够满足需求。
价格方面,根据 PV Infolink 数据,硅料均价从年初约 84 元/kg 一度涨至 269 元/kg,涨幅高达 220%,春节后至 6 月价格上涨主要由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行叠加预期硅料供不应求,10 月价格从约 220 元/kg 突然涨至约 260 元/kg 的主要原因为限电导致上游工业硅涨价;截至 2022 年 1 月 5 日,多晶硅 致密料均价已下降至 230 元/kg。
2022 年硅料紧张情绪有望得到缓解,价格中枢或将下移。
需求方面,按照 220GW 新增装 机预期计算,2022 年多晶硅需求量约 74 万吨,新增需求约 18 万吨。
供给方面,预计 2022 年 上半年能够陆续达产的项目有通威乐山和保山各 5 万吨、大全 3.5 万吨、协鑫徐州 2 万吨、亚洲 硅业 3 万吨,新特能源技改项目也将在一季度完成,上半年释放的项目其全年有效产能已超过 18 万吨,加上下半年投产项目,预期 2022 年硅料紧张状态有所缓解,硅料价格中枢将下移。
2022 年硅片产能继续加速扩张,市场竞争加剧。
2021 年-2022 年硅片为光伏主产业链中产 能扩张速度最快的环节之一。
根据各主要硅片公司公告,到 2021/2022 年底其硅片合计产能将 达到 384/563GW。
在传统硅片企业持续扩张及新进入者加速投产的局面下,硅片行业整体产能 超过行业需求,行业供需格局或出现较大变化,硅片端利润率承压。
(三)光伏中下游及辅材放量有望超预期1、大尺寸电池片有望获得超额利润随上游价格下降,电池片盈利能力将修复。
从 2020 年下半年开始,下游装机需求恢复,光 伏产业链价格进入上行通道。
根据 PV Infolink 数据,以 2020 年 5 月 4 日价格为基准,截至 2021 年 11 月 17 日,多晶硅致密料均价上涨 334%,166 尺寸硅片/电池片/组件价格涨幅分别为 100%/ 39%/25%。
相比于硅片、组件环节,电池片竞争格局更分散,议价能力较弱,在本轮供应链涨 价中,电池片利润空间被压缩,头部的专业电池厂商 2021 年前三季度业绩出现亏损,行业低效 产能不断出清,新增产能扩产不断延后。
在 2022 年硅料价格中枢下移、硅片环节产能充足的背 景下,一旦光伏行业装机超预期放量,电池片行业达产率有望大幅提升,电池片盈利能力将提升。
据 2022 年 1 月 5 日数据,多晶硅致密料、166 尺寸硅片/电池片/组件均价较 2021 年最高点 分别下降 14.5%/13.9%/6.3%/8.9%,此前大幅上涨的的硅料及硅片环节降幅较大,而电池片组 件降幅相对较小。
2021 年上游赚取的超额利润将在 2022 年-2023 年逐步返还到中下游环节。
大尺寸已成趋势,2022 年 182&210 电池片可能出现阶段性紧张。
假设 2022 年 182&210 尺寸占比为 70%,2022 年对于大尺寸电池片的需求约 185GW。
根据各家电池片企业公告,可 估算出 2021/2022 年底大尺寸产能约 166/228GW,在新产能投放前,2022 年大尺寸供需可能 会出现阶段性紧张,拥有大尺寸电池片产能的厂商有望获得超额利润。
2、胶膜环节格局稳定放量增长,且受益于原材料价格的下跌2022 年光伏胶膜需求量将达到 26 亿平,2021-2025 年年均复合增速 22%。
CPIA 的报告提 到,即使面临 PERC、N-TOPCon、HJT 等新型电池技术发展,目前封装材料也能够满足其技术 要求,因此胶膜需求将随光伏新增装机规模稳步增长。
根据 CPIA 数据,2020 年平均 1GW 组件 所需胶膜面积降低至约 1000 万平方米,同比下降 9.1%,随着发电效率提升,该数值还将略有 下降,但硅片减薄后,胶膜每平米的克重需增加,单 GW 的胶膜粒子需求将基本维持。
将容配 比按照 1:1.2 来计算,可得 2022/2025 年光伏胶膜需求量在 26/43 亿平方米左右,2021-2025 年 4 年年均复合增速达 22.1%;白色 EVA 胶膜和共挤 POE 胶膜增长最快,年均复合增速分别 为 25.2%、36.7%。
胶膜行业“一超两强”格局较稳定,各主要胶膜企业扩产计划明晰。
胶膜行业整合比较充分, 测算得到行业 2018-2020 年 CR3 为 60%/70%/80%,其中在 2020 年福斯特/斯威克/海优新材市占率分别为 55.5%/13.6%/10.4%。
就行业扩产计划来看,到 2021-2023 年年底,主要胶膜公司 产能将达到 33/42/52 亿平,福斯特、海优新材、斯威克胶膜合计产能占比均在 70%左右,行业 格局较稳定。
分公司来看,龙头福斯特每年新增 3-4 亿平,产能增速在 20-30%,与行业需求增速一致; 第二梯队厂家中,海优新材产能增速较高,2021/2022 年分别达到 253%/50%,预计到 2022 年 底产能占比提升至 20%以上;其余四家主要胶膜企业未来两年都将新增 2-4.5 亿平产能,到 2022 年底产能占比基本都在 4-8%。
2022 年胶膜上游光伏级 EVA 树脂需求量增加约 30 万吨,供给紧张的情况将大幅缓解。
在需求端,可计算出光伏级 EVA 树脂需求量在 2022 年各季度分别为 20、22、30、37 万吨, 全年总需求为 109 万吨,相比 2021 年增加 31 万吨。
在供给端,国内目前仅有斯尔邦、联泓新科、宁波台塑三家拥有光伏级 EVA 量产能力,加 上海外产能,2021 年有效产能合计在 78 万吨左右,基本覆盖 2021 年需求。
2022 年,预计国 内外老产能能够新增 15 万吨产量;新厂家中,扬子石化、中化泉州、榆能化、浙石化以及韩国 乐天有望供给 EVA 光伏料,光伏 EVA 树脂供给紧张情况将大幅缓解。
但由于光伏级 EVA 树脂 调试难度大(如斯尔邦产能爬坡历时 2-3 年)且釜式装置生产光伏料有约 40%占比的限制,考虑光伏行业下游放量有超预期的可能,胶膜粒子存在阶段性紧张的可能。
如果新厂家顺利投产, 我们预计 2022 年各季度光伏级 EVA 树脂有效产能为 26、28、36、39 万吨。
目前 EVA 树脂价格持续下行,下游胶膜企业有望受益。
根据福斯特公告,2017-2020 年公 司各季度 EVA 树脂采购价格为 0.97-1.2 万元/吨,2021 年由于供给较为紧张,光伏级 EVA 树脂 市场价格一度上涨至 3 万元/吨。
2021 年胶膜全行业利润承压,除龙头福斯特之外,其他胶膜公 司仅实现微利或亏损。
目前来看,胶膜树脂价格持续下行,不排除在 2022 年 EVA 树脂会出现 阶段性紧张价格反弹的情况,但胶膜树脂价格中枢将下移,下游胶膜行业有望受益。
3、组件硅密封胶需求持续增长有机硅胶粘剂具有良好的耐候性等特点,广泛用于光伏组件密封。
在组件装配过程中,装框 和安装接线盒两个步骤需要在铝框的边框以及接线盒跟背板之间涂覆密封胶,达到粘结、密封和 绝缘的作用,保证组件和电池片的使用寿命。
有机硅密封胶具有良好的密封性、电绝缘性、耐候 性等特点,在太阳能电池组件封装生产中广泛应用。
此外,接线盒的灌封等同样需要用到有机硅 胶,BIPV 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也为有机硅胶粘剂提供了新的应用场景。
光伏用有机硅胶粘剂需求持续增长,主要公司近两年纷纷扩产替代海外供给。
需求端,根 据硅宝科技公告,预计目前光伏装机 1GW 用胶量约 1000-1500 吨,由此可测算出光伏有机硅胶 2022 年需求量为 22-33 万吨,2025 年为 37-56 万吨,需求随光伏新增装机量增长而增长。
供给 端,主要厂商有回天新材(根据公司计算口径,其光伏胶市占率超过 40%)、硅宝科技、集泰股 份、西卡、杭州之江等,由于疫情影响,海外供给难以扩张甚至减产,近两年国内几家公司纷纷 扩产,继续蚕食海外厂商份额。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