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11月28日,A股三大指数全线下跌,但电力、储能、虚拟电厂等概念板块却逆势拉升。
其中,国能日新(301162.SZ)涨14.40%,金智科技(002090.SZ)、赣能股份(000899.SZ)、同兴环保(003027.SZ)等多股涨停。
概念股普涨的背后是有利好政策驱动。
11月25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了《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征求意见稿)》、《电力现货市场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 (以下简称《基本规则》、《监管办法》),明确了电力现货市场近期及中远期建设任务,并提出要推动储能、分布式发电、负荷聚合商、虚拟电厂和新能源微电网等新兴市场主体参与交易。
分析人士告诉钛媒体APP,上述两政策公开征求意见标志着全国电力现货市场建立在即,将实时反映市场供需并进一步理顺价格机制,电价中枢有望上行;同时,有望理顺储能盈利模式,助推储能商业模式进一步跑通。
但降本,依然是储能盈利的关键。
全国统一电力现货市场建立在即《基本规则》是我国首次在国家层面对电力现货市场的规则进行了明确,不仅给出了电力现货市场建设的总体要求,还对市场成员、市场构成与价格、现货市场运营、衔接机制、计量、结算和信用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界定。
根据《基本规则》,电力现货市场建设的目标是形成体现时间和空间特性、反映市场供需变化的电能量价格信号,发挥市场在电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一般而言,按时间划分,将日以上的交易称为电力中长期交易(或远期交易),将日前及日以内的交易称为电力现货交易。
电力现货市场、中长期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为电力市场的基本功能模块。
《基本规则》明确了近期和远期任务。
近期方面,要构建省间、省/区域现货市场,建立健全日前、日内、实时市场;做好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市场与现货市场的衔接,加快辅助服务费用向用户侧合理疏导;稳妥有序推动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推动新兴市场主体参与交易;探索建立市场化容量补偿机制等。
远期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现货市场机制,健全中长期市场,健全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推进更大范围内的辅助服务资源共享和互济;推动省/区域市场逐步融合,扩大省/区域市场范围,向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过渡。
“两份征求意见稿是电力市场化改革和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吸纳了前期各省试点过程中的经验做法。
”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员林玮向钛媒体APP表示,建设现货市场有利于把电能量的时点价值及特定时点对应的辅助服务价值,以市场化的形式定价出来,这能够在新能源发电占比提高的当下,主动引导用户削峰填谷,平抑电网波动。
据了解,早在2017年,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就发布了《关于开展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选择南方(以广东起步)、蒙西、浙江等八个地区作为第一批试点。
2022年1月,两部门再联合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初步建成,到2030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基本建成。
3月,两部门再下发《关于加快推进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加快推进电力现货市场的总体要求。
截至目前,首批八个试点地区大部分已进入长周期连续运行阶段,第二批六个电力现货试点上海、江苏、安徽、辽宁、河南、湖北已全部启动模拟试运行,其中江苏目前已经过调电试运行,完成首次结算试运行。
根据中电联数据,2022年1-9月,全国各电力交易中心累计组织完成市场交易电量38889.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3.5%,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为59.9%,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
银河证券电新团队指出,“电力现货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制度框架基本完善,试点有望全面推广,持续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有望打开多元主体盈利空间。
”有储能企业人士也告诉钛媒体APP,此次意见稿出台意味着全国电力现货市场建立在即,将进一步理顺价格机制,利好电价弹性上升,将增厚电力运营商的收益。
有利于国内储能商业模式进一步跑通事实上,此次两份意见稿出台,市场更多关注的是文件对储能行业发展的意义。
一直以来,由于储能成本由谁买单的问题未完全解决,储能作为成本项而非盈利项始终制约着储能行业规模化发展。
即便是探索出“共享储能”,也难完全实现盈利。
(更多内容详见钛媒体APP此前文章《万亿储能透视:一个新晋超级风口下的亢奋与迷茫|钛媒体·封面》)但此次两份文件,直指储能盈利痛点,让储能行业颇为“兴奋”,二级市场多概念股大涨即为明证。
(11月28日储能(中信)指数走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