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说一下生命与无生命的对立及统一。
这组大致相当于精神与物质的现实化。
定义静物,是指完全遵循物理学牛顿第一定律的现实矛盾:当没有任何外力存在,物体恒保持自身状态,即永远守恒,不存在变量。
相反的生物,是指不遵循物理学定律的现实矛盾,即不遵循守恒定律的矛盾。
但是,由于是现实化的矛盾,现实与物质的交集更多,因此,不遵循守恒是无法做到的。
因此,这种矛盾实际上是精神体,而生物就是物质化的精神体,即以静物为依托的精神。
故而,生物的定义就是:不完全遵循物理学牛顿第一定律的现实矛盾。
那么,就现实世界而言,什么是生物,什么是静物。
一般而言,我们现在用规律体系来研究的都是静物,用动态眼光看待的就是生物。
所以科学研究的,全部是静物,而我们用玄学描述的什么原理都不存在的就是生物。
因此,只有我们意识到无法用各种静物方法描述的就是生物,也就是没有规律、无法探讨的各种矛盾。
如果加入主观因素,那么,在我们认知的范围内能描述的称为静物,不能描述的称为生物。
现在抛弃这种定义,取更为接近我们认知的定义:能够自行运动的称为生物,完全遵循物理学牛顿第一定律的称为静物。
这样就能够来了解我们身处的环境了。
生物的现实举例如果按第一种定义,恐怕不同领域生物含义不同,如果科学研究,几乎没有生物;在普通人眼里,几乎没有静物。
所以需要按照第二种定义。
那么生物都有什么呢?普遍认为的有生命的物质都属于生物,除此之外,包含有生物的现实环境也属于生物,但是需要让生物的比例在阈值以上。
因此,城市属于生物,进而人与人之间形成的社会在现实中的表现也属于生物。
因此生物的范围大大扩充,我们想研究社会、城市等等,用“以静代动”的方式研究,可以套用生物学的很多规律。
如果研究生物学,也可以利用社会学的一些规律。
由于生物可以转化为静物,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物理规律研究社会规律、研究生物规律。
误差因为生物实际上是静物与精神体的统一,因此有下面方程式成立:生物=A静物+(1-A)精神体,因此,当A>MA,1-A<M(1-A)(M为阈值)我们就可以用静物逼近生物。
但由于1-A存在,因此误差是永远存在的。
这里是分界线题外探索:条件这个算是脱离上面生物话题的一个。
这个也是我通过思考条件概率得到的,因为对条件概率来说,P(AB)/P(A)得到的是P(B|A)而非P(B)。
实际上原因很简单,这个就是限制在某个域中的结果。
根据各种运算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加法与减法,和或差的限制域等于各部分总和。
乘法与除法,积或商的限制域等于各部分之交。
幂的限制域目前无法确定,没有思考。
所以,当进行运算,可以按照一定步骤进行:无视结果运算→确定条件的限制域→取运算结果与限制域的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