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3日17点15分左右,辽宁省铁岭开原市遭受突发龙卷风袭击,附近风速达23米/秒(9级),向南持续15分钟后才减弱成低压。
据初步统计,本次龙卷风已造成6人死亡,190余人受伤,受灾人数达9900余人。
龙卷风,又称卷风,是一种强烈的空气涡旋,由空气强对流而产生的旋风快速旋转而成。
龙卷风大小不一,外形是漏斗状的云柱,“漏斗”上接积雨云(极少数情况下为积云),下部一般与地面接触并时常被一团尘土或碎片残骸等包围。
大多数龙卷风直径约75米,风速在64千米每小时至177千米每小时之间,可横扫数千米。
还有一些龙卷风风速超过480千米每小时,直径达1.6千米以上,移动路径超过100千米。
龙卷风出现的气象条件有两种:一是大气低层有温暖潮湿的空气;二是大气中层空气干冷。
这就形成空气中强烈的不稳定性,当低压、锋面等天气系统移近时,触发了这种不稳定,能量大量、连续不断地释放,最后形成龙卷风。
全球龙卷风高发国有美国、加拿大、孟加拉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南非、日本等。
美国是发生龙卷风频率最高的国家,每年都会遭受1000-2000次龙卷风的袭击,据报道,2019年仅至5月份,已经记录到500多次龙卷风。
龙卷风是一种严重的气象灾害,其经过之处,极易拔起大树、掀翻车辆、摧毁建筑物等,破坏力极其强大。
据记载,1986年至2016年期间,美国平均每年有69人在龙卷风中丧生。
庆幸的是,这个丧生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2012年69人、2016年18人、2017年35人、2018年10人。
在孟加拉国,由于人口密度高,房屋质量差以及龙卷风安全知识贫乏,每年约有179人死于龙卷风。
迄今为止,世界上有记录的最大一次龙卷风,是美国1925年3月18日出现的一次强龙卷风,它的运动时速为96.6千米,行程达354千米,造成689人死亡,受伤者达1980多人,以及大量财产损失。
我国对龙卷风的记载古已有之,俗称“龙吸水”。
相对而言,我国是龙卷风出现比较少的国家,一方面,我国只有东部临太平洋、东南部临南海,而西部和北部都是亚欧大陆,因此形成龙卷风的水汽条件不太充沛;另一方面,我国的山脉,大多是东西走向,这对北上的暖湿气流和南下的干冷空气都形成了拦截,所以我国的龙卷风数量不太多。
在我国,龙卷风的发生有一定的地域和季节特征,一般多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据统计,我国东部地区每年发生龙卷风大约有200-300个,其中灾害性龙卷风大概在10-15个左右。
我国有两个龙卷风高发带:一是长江三角洲-苏北平原-黄淮海平原;二是广西-广东-海南。
就季节而言,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8月份次数最多,而冬季(11月-次年1月)基本是零记录。
龙卷风在一天之中任意时段发生,但午后发生的居多,高峰期为15:00-17:00,这段时间太阳辐射影响最大,容易产生强对流空气。
作为一种破坏力极强的灾害性天气现象,龙卷风的检测预警难度非常大。
与台风、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这些天气系统中的“大块头”相比,龙卷风的直径非常小,一般在100米以下,强龙卷可达几百米到1千米左右,但气象台站的密集程度不容易监测到。
同时,龙卷风强对流天气往往生成很突然,对某一地区的影响时间也比较短,从发生到结束可能只有十几分钟到一个小时左右,要提前24小时或是48小时预报很难实现。
而且龙卷风的形成环境复杂,大气条件的变化加上不同地区之间各不相同的地形因素,也进一步增加了准确监测、预报的难度。
目前,全世界只有美国和加拿大有龙卷风预警系统,即便如此,他们也无法做到精确预测,一般居民会在龙卷风到达前15分钟才收到警报。
人们用藤田级数F来衡量龙卷风的破坏力大小,这是芝加哥大学日裔科学家藤田哲也1971年提出的。
2007年,有了改进版的藤田级数EF。
EF0级的龙卷风可以把树连根拔起,EF5级就可以把村庄夷为平地了。
美国发生的80%的龙卷风和中国已监测到的大部分龙卷风基本都是EF0和EF1。
龙卷风发生是和强烈发展的积雨云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雷雨云。
龙卷风出现时天空往往乌天黑地(云层低而深厚、亮度差),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当看到天空有类似的症兆就要引起注意了。
躲避龙卷风最为安全的地方是位于地下的空间或场所,混凝土建筑的地下室是最安全的地方。
当龙卷风来袭时,人应尽量往低处走,尤其不能呆在楼房上面。
如果是在家中,又没有地下室,就务必远离门窗和外围墙壁,应躲在比较靠内的房间中,呈蜷伏状趴下并以臂抱头,尽可能用床垫或地毯之类的覆盖物保护身体。
如果是在野外,可以观察龙卷风移动路径,朝相反方向躲避,或就近寻找低洼地伏地抱头。
另外,还应该远离大树、电杆等以免被砸,在电杆倒、房屋塌的紧急情况下,应及时切断电源,以防止电击人体或引起火灾。
在“任性”的龙卷风和变幻莫测的大自然面前,人类要不断学习研究,还要懂得保护自己。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与我们联系。
相关杂志推荐【2019年1月期刊《阳江专辑》】https://m.tb.cn/h.eTJltBV 点击链接,再选择浏览器咑閞;或復·制这段描述¥R51TYTXgIsJ¥后到淘♂寳♀复制链接,再选择浏览器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