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等八部门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试点通知》”)。
据了解,本次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的实施周期从2023年至2025年,车辆包括公务用车、城市公交车、环卫车、出租车、邮政快递车、城市物流配送车、机场用车七个领域。
其中,试点领域新增及更新的公交、出租、环卫、邮政快递、城市物流配送的新能源汽车比例力争达到80%。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对此公开表示,公共领域车辆使用频率高,燃油消耗和污染排放总量占比大,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推动提升车辆电动化水平,不仅可以有效促进节能减排,带动基础设施建设,还将促进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探索和创新应用,优化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
新能源车进一步向公共领域拓展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士表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全面市场拓展期,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其中,推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此前已多次被有关部门提及。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到,到2035年,我国公共领域用车将全面实现电动化。
同年9月,工信部等15部门印发《推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行动计划》,提出到2023年力争全国公共领域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100万辆,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比例显著提高,城市电动化公交比例达到70%。
中金公司在近期研报中指出,公共领域用车使用频率远高于私家车,燃油消耗和污染排放总量在全部机动车中占比较大。
推动公共领域用车率先实现电动化,不仅是产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也可以促进配套基础设施完善,推广应用模式创新,对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起到较强的带动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试点通知》提出了更高的推广要求,明确试点领域新增及更新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显著提高,其中城市公交、出租、环卫、邮政快递、城市物流配送领域力争达到80%。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