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全球汽车信息平台MarkLines的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全球电动车销量前三名的车企分别为:特斯拉、比亚迪和北汽。
作为电动车龙头企业,特斯拉在今年上半年的全球销量为15.11万辆,比亚迪上半年的销量为9.58万辆,排名第二位,北汽今年上半年的销量为6.55万辆,排名第三位。
不难看出,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位置,其也成为我国不少城市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式。
在近年推广出租车“油改电”的过程中,太原在“2+26”城市中实现了领跑,不仅用时最短,效果也最明显。
自2011年7月国内电动汽车试点推广以来,太原市大街上的电动汽车充电桩的分布数量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零星分布和无人问津到每隔一两千米就有一个充电网点,这样的变化源自一场围绕出租车展开的示范行动。
2015年12月, 山西省政府和太原市政府分别与比亚迪签署战略合作和投资协议,此后一年,8292辆蓝白相间的纯电动出租车替换了太原全部的出租车,到2016年年底,太原成为全世界首个纯电动出租汽车全覆盖的城市。
长期以来,太原深受煤烟型污染困扰,多种污染指数排名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居高不下。
而电动出租车上路后,每年可减少氮氧化物807吨、一氧化碳3886吨、碳氢850吨及二氧化硫9吨。
“油改电”如何落地 山西坐拥2700亿吨煤炭储量,而太原则位于这块“大煤田”的中间位置。
这样的区位既是优势,也是劣势——太原成为包括京、津两座直辖市以及位于河北、山东、河南等华北地区26座污染城市中的一个。
但在近年推广出租车“油改电”的过程中,太原却在“2+26”城市中实现了领跑,不仅用时最短,效果也最为明显。
从客观上看,山西推广电动汽车“恰逢其时”。
在太原市规划院等单位撰写的《太原市电动出租车推广案例分析及对其他城市的建议》中,曾阐述过太原出租车全部改电动车的一个重要背景:根据国家《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出租车使用8年便强制报废,太原的多数出租车在2008年时上路,到2016年左右已经需要报废更新。
在过去两年,以全市8200多辆出租车、每天行驶350公里、每年运营360天计算,每年消耗电力超过2.5亿千瓦时,不到全太原1%的发电量。
不缺电的太原同样不缺气。
由于本地富含丰富的煤层气资源,2006年,太原曾实行出租车“油改气”。
据当地出租车司机介绍,2008年更换出租车时,加气车也是其中的主力车型之一,达到近6000辆。
但由于加气站建设难度等现实困难,加气站数量远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要。
在一些司机的印象中,有时甚至会出现加一次气排队一小时的情况,这给充气出租车的持续推广带来问题。
所以,在推广电动出租车时,太原首先对充电桩进行了布局。
在如何布局上,太原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所长李德望强调要“随走随充”,特别是考虑到快速可达、人员密集区以及出租车司机本身的居住地等地方。
同时,在充电站提供综合性服务功能,包括停车、维保、餐饮等。
成本优势也是太原成为电动出租车示范城市的关键。
根据山西财经大学张丽丽博士的调研,电动出租车一次充满大约可行驶400公里,需要65元,而传统燃气车加一次气大约可行驶200公里,花费60元,也就是说电动车动力成本仅为天然气出租车的一半。
长期效应如何持续 减排优势被肯定的同时,电动出租车的短板也开始被关注——减排不够彻底。
张丽丽认为,这个问题主要与太原乃至山西的电力结构和技术限制有关。
当前,山西各类电源占比中,火电占比超过80%,而风电、光伏总计未超过20%。
此外,风力发电取决于天气变化,并不稳定。
光伏发电的高峰期则是正午。
受技术条件限制,两者皆不能及时消纳,此外,电力存储技术并不成熟,这就导致清洁能源发电的高峰期与电动汽车充电高峰不匹配,因此,太原电动汽车主要的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