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这本书,原先是想帮拉拉挑几本适合她看的儿童小说。
可是小家伙不领情,连翻都没有翻过。
昨天要出门,习惯性地往包里塞一本书,随手就拿了这一本。
抽空看了一下内容简介,立刻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
原来这本书写的不是普通的儿童故事,主人公贝贝是个唐氏综合症患儿,轻度智力障碍而且终生无法治愈。
在他两岁时,父亲在野外考察中不幸遇难,母亲难以承受这样的生活打击离家出走,他和奶奶一起生活。
奶奶对贝贝不离不弃,耐心而又顽强地训练贝贝,想使贝贝成为一个自爱自立有尊严的人。
然而,贝贝十岁那年,奶奶去世,他成了孤儿……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儿童,没有亲人的陪伴,他该如何生活呢?我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其中有几个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今天和我的学生交流几个片段:贝贝有条威猛的大狗,名字很有趣,叫“妹妹”,每天下午五点整,贝贝和妹妹会准时出现在小区。
有一回,他们晚了六分钟,保安小巴子笑嘻嘻地跟孩子说:“贝贝,今天出门有点迟了啊,已经五点零六分了。
”孩子解释:“妹妹拉了巴巴。
”小巴子“哟”了一声,说:“在哪儿呢?我去帮你们收拾一下,别让人踩了。
”孩子点着头:“装袋了。
”“袋子呢?”“送垃圾箱啊。
”我想起在小区的公告栏,有几次看到物业贴出的公告,让遛狗的业主注意不要给小区的环境造成破坏。
贝贝是一个智障儿童,如果不是奶奶一心教育他,他是不懂得保护环境的。
奶奶是个退休教师,她想让贝贝活的有尊严,不给别人带来麻烦。
我们每个人也应该要要求自己“不要给别人带来麻烦”!不管是什么样的孩子都要用心疼爱。
当年奶奶拿着拆迁安置的钱到康盛小区买房子时,售楼小姐劝她说老人家当然是买一楼好,奶奶为了让孙子的床上能晒到太阳光宁可多花钱买三楼,以至售楼小姐以为奶奶的孙子是个值得花大钱培养的神童,等他们搬家那一天,售楼小姐看到贝贝的第一反映是目瞪口呆:那孩子两眼斜挑,鼻子扁平,嘴巴有一点歪,口水像一团亮晶晶的果冻汪在嘴唇边……老太太希望她孙子的床上能够晒到太阳光,原来是这样一个孙子!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奶奶对他从来都不放弃。
贝贝满了八岁之后,奶奶就训练他独自洗澡。
水龙头怎么打开,冷热水如何调,先洗哪个部位,再洗哪个部位,什么样才算洗干净了……奶奶苦口婆心地教,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教。
读到这里,我不禁为自己在教育孩子当中曾经的焦躁感到汗颜。
每天清晨我急匆匆地带着女儿一起到学校,很多时候由于她动作慢被我大声呵斥;回家写作业稍微有些磨蹭必定引来我的责备。
对学生呢?也是如此,看到每天总有些孩子不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看到又有孩子没有及时完成作业,恨铁不成钢的我总忍不住要去批评他们。
奶奶的愿望是把贝贝训练成一个行为规范的机械人,要能够尽可能多地料理好自己,要尽量尽量地不给别人添麻烦。
“我不想让国家为他背负担。
”“谁都不要为他背负担。
”这是多么刚强而又自尊的老人呀!我今天和班上的孩子们说每个人都要做一个受欢迎的人,首先是不给别人添麻烦。
在学校不给同学添麻烦,在社会不给别人添麻烦。
想到我们那一栋楼一楼的住户贴在电梯门口的告示,大意是楼上有人乱扔垃圾,连牛奶瓶、纸尿裤都往楼下扔。
昨天回家乘电梯看到这张告示,我觉得有些愤怒。
什么素质呀?连一个智障的孩子都懂得要及时清理狗狗的大便,更何况是这些健全的成人呢?今天上完课,我撂下桌上的一摞作业,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当读到年迈的奶奶心肌梗死这一章节时,我的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
奶奶不是没有准备,她也想教贝贝在她发病的时候给她送药,打120,可是贝贝毕竟不是普通的孩子呀。
看着贝贝手忙脚乱地、昏头昏脑地拨求救电话时,床上的奶奶此时知道贝贝做了什么吗?知道的吧。
知道,但是无能为力,无法去指点和纠正他,所以奶奶发出一声悠长的叹息。
不是抱怨。
不可能抱怨。
有的只是怜惜,不舍。
她指望不到救护车上门了。
她要丢下可怜的贝贝独自上路。
她心里全明白,就是一句话都说不出。
从此贝贝成了一个孤儿了。
奶奶的教育是成功的,在培智学校,贝贝是班上最整洁、最温顺、行为最守规范的好孩子。
拿玩具懂得谦让别人,做了错事会说“对不起”,放学还跟老师告别说“再见”。
在小区,从水电工李大勇到居委会主任洪阿姨,没有一个人不喜欢贝贝的。
当奶奶去世之后,他们一如既往地关心着贝贝,更加呵护贝贝。
读完这本书,我还一直沉浸在贝贝的世界里。
为人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受人欢迎。
优秀更多的不是才能,而是品质。
品质好,即使才智平平,哪怕像贝贝一样有智力缺陷,照样受人尊敬。
为人父母,我们应该感到知足。
也许我们的孩子学了几年的钢琴,没有朗朗的天赋,也不必自卑,只要把他培养成一个快乐、不给别人添麻烦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他也照样是个受欢迎的人。
静下心来,对孩子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呵护,特别是那些需要关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