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海通证券,吴杰、余玫翰)1. 现有核电发电量占比低,未来或大力发展1.1 现有核电发电量占比较低,发展潜力较大近年来中国实现了核电的起步和规模化发展,核电装机容量及发电量逐步增长。
2015-2020年,全国核电装机容量从2717万千瓦上升至4989万千瓦,CAGR达 12.9%;核电发电量从1714亿千瓦时上升至3662亿千瓦时,CAGR达16.4%。
现有核电发电量占比低,相比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发展空间。
截止2020年,世 界平均核电发电量占比10.4%,排名第一的法国占比70%。
根据wind数据,中 国2021核电发电量占比总发电量的5.02%。
1.2 核电低碳清洁,能够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核电作为低碳清洁能源,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和煤炭或天然气的发电站相 比,核电的热源的裂变反应,形成闭合回路,没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
根据王彦哲等《中国核电和其他电力技术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核电生命周期 单位发电量碳排放仅为10.9 gCO2/(kW·h),远低于煤电、气电、水电、光伏等 其他发电方式。
核电发电二氧化碳排放主来自燃料开采和废弃处理环节。
1.3 核电具有高利用小时/低成本/原料少多重优势高利用小时:核能发电不受天气、季节或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2021年中国6000千瓦及以上核电厂发电设备利用小时达到 7802小时,远超新能源。
低成本:根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援引核电网的数据,2020年核电发电成本39.5元/万千 瓦时。
原料投入少:根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援引核电网,1000 克标准煤、矿物油及铀分别产 生约8千瓦时、12千瓦时及24兆瓦时的电力。
2. 国产三代技术突破,核大国向核强国转型2.1 核电技术发展历程核电发展的趋势是安全水平更加卓越、经济性更好、核燃料利用率更高、废物产 生量更少。
核电技术发展历程可以分为第一代核电技术(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 中期)、第二代核电技术(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第三代核电技术(20世 纪90年代至今)和第四代核电技术(21世纪)。
四代技术目标:第四代核能系统将满足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极少的废物生 成、燃料增殖的风险低、防止核扩散等基本要求2.2 国产三代技术日臻成熟,全产业链优势明显中国核电产业在核电项目的建设中不断成长,三代技术产业体系完整。
我国设 计自主的核电技术路线华龙一号、国和一号设备国产化率高达85%。
三代核电 产业体系的建立,离不开政府、业主、设计院、设备制造商等协同合作,形成 三代核电技术产业联盟,促进三代核电设备的研发制造。
2.3 国产核电技术发力“走出去”全球范围内,新增核电装机空间或将主要将集中于发展中国家。
截至2021年6月,全球 共有32个国家使用核能发电,在运营的443座机组中,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且大部分 拥有核电机组的发达国家,核电发电量占比也在15%以上,我们认为未来发达国家核电 新建市场空间有限,新增核电装机空间或将主要将集中于发展中国家。
“一带一路”助力核电“走出去”。
根据国家能源局,到2030年“一带一路”周边沿线 国家将新建107台核电机组,共计新增核电装机1.15亿千瓦,新增装机占中国之外世界 核电市场的81.4%。
3. 政策端持续发力,2035年装机规模或达2亿千瓦3.1 政策端持续发力,提供行业发展机遇政策环境利好核电,为行业发展提供机遇。
2018-2021年,中国陆续出台了多 个核电行业政策,保障核电运营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3.2 2035年装机规模或达2亿千瓦综合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及有关机构的研究成果,到2025年,我国核电在运装机规 模将达到7000万千瓦左右,在建机规模接近4000万千瓦。
到2035年,我国核电 在运和在建的装机规模将达到2亿千瓦左右,发电量约占全国发电量的10%左右。
4. 市场折价或消失,电价提升动力强4.1 核电电价定价机制演变中国核电电价定价机制主要经历了“还本付息电价”至“标杆上网电价”变化。
2013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完善核电上网电价机制有关问题的通知》,其 中明确:对新建核电机组实行标杆上网电价政策,并核定全国核电标杆电价为0.43元 /千瓦时;2019年3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三代核电首批项目试行上网电价的通知》, 明确三代核电首批项目试行上网电价,试行价格从项目投产之日起至2021年底止。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