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推进碳中和的速度将远快于欧美,减排任务的艰巨程度史无前例。
《自然》的 研究成果指出,15 个已知的全球气候临界点,已有 9 个被激活。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也纷纷显示其减排决心:欧盟和美国都表示在 2050 年实现碳中和。
然而欧盟已于 1979 年碳达峰,美国于 2005 年达峰,各自有 71 年和 45 年的时间从峰值走向净零排放。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2030 碳达峰、2060 碳中和”的决心要求仅用 30 年从峰值降至零排放,中国的中和斜率会远陡峭于欧美,减排速度要超出欧盟一 倍,未来四十年的碳中和任务时间紧、任务重。
同时,不同于欧美“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采取低碳或者零碳的绿色技术和产业体系,同时实现高生产率,力争减碳和增长双赢。
所以,作为一 个超大型经济体,在人均 GDP 已达 1 万美元、又有碳中和减排巨大压力的背景下,中国仍然要承担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任务、协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走向绿色清洁、保持较高增速和高质量发展。
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选择了一条刀锋之路,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 担当与决心。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这样评价说,“目前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 1 万美元,按照十四五规划目标,到 2035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收入水平,到 2050 年达到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将面临双重挑战;用一句通俗的话来形容,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少吃 草,即少排放,或者是零排放。
”在挑战中,往往蕴藏着巨大的机会。
笔者认为,对于希望在能源行业,尤其是新能源行业一试手脚的学生而言,风能可能会是一个很有关注价值的行业。
在风能行业中,又属风机(Wind Turbine)最可能实现个人,企业,和社会财富的最大增值。
过去十年间,由于规模经济效应和学习效应,风能的发电成本大幅下降。
根据Lazard的统计数据,从2009年到2020年,风能发电的平准化发电成本降低了71%。
所谓平准化发电成本(levelized cost of electricity,简写为LCOE)是指发电项目在运营周期内每千瓦时的发电成本,它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透明度高的发电成本计算方法。
如今,风能的发电成本已经降低到完全可以和传统能源发电成本最低的燃气轮机联合循环发电机掰一掰手腕的地步了。
根据Lazard的预测,风能的无补贴度电发电成本在26美金-54美金之间,而燃气轮机联合循环发电机的度电发电成本在44美金-73美金之间。
正因如此,新能源可以替代传统能源的全球足迹,也在过去十年内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增加。
上图是Lazard和彭博新能源估算的新能源作为更有竞争力能源的地理区域足迹。
我们可以看到,2014年,只有非洲的一小部分,和欧洲(主要是德国)的一部分区域内新能源能与传统能源媲美 – 然而时间流转到2020年,包括北美,非洲大部分区域,欧洲大部分区域,以及中国和澳洲在内的区域,都是新能源竞争力更强的天下了。
正因如此,彭博新能源金融预测,未来30年,以风能和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将占到总能源产出比例的半壁江山。
在新能源阵营中,大概六成都是风能,剩下的是太阳能。
如果说,2050年电能产生的1/3都来自于风能,那么风能行业,未来三十年都是一个不愁吃穿,和人类发展趋势和国际政治形势相吻合的,在浪潮之巅冲浪的行业。
对于任何一位求职者来说,这样的行业,都很有关注和深挖的价值。
风场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岸风场(onshore wind park),一类是离岸风场(offshore wind park)。
根据彭博信息库的数据,目前市场上95%的风能发电量都来自于在岸风场,剩下的5%来自于离岸风场,这里的原因,是离岸风场开发得比较晚,还处在学习曲线的早期,成本普遍比在岸风场要高不少。
未来十年,在岸风场的发电量增速将保持10-14%之间,而离岸风场的发电量增速将保持20-30%之间,预计到2030年,离岸风场占风能发电量的总比例将达到9%,而年化增量中,20%的增量将来自于离岸风场的贡献。
在岸风场依赖的是从海洋吹往大陆内部的风,这类风场会碰到风影(Wind Shadow)的问题,即由于风翼不断减弱吹往大陆内部的风,影响下游风机的发电能力。
离岸风场在这方面面临的问题会小很多,因为他们依赖的风是从大陆往海洋吹的风,一方面更加具有持续性,一方面风力强度要大得多,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弱风影效应,但也对风机和风翼有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之前在岸风能发展得比较快,但未来势必是离岸风能会发展得更加迅速。
那么风场的资本开支来自于哪里呢?分析这些,就能让我们知道,风能行业的主要组分是什么。
根据欧洲能源署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到,风机(Turbine)的成本大概占到了半壁江山,有43%的比例。
占比第二高的地基是18%的资本开支比例,和风机比差得很多。
剩下的一些零星资本开支,诸如阵列电缆,建筑保险,项目管理等等,在风机成本面前都是不值一提的。
因此,我们可以聚焦一下风机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
陆上风机行业最大的两个玩家是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和维斯塔斯风能系统(Vestas Wind Systems),排行第三的总部在德国罗斯托克的诺德克斯(Nordex)还处在亏损状态。
中国风能行业潜力巨大,中国本土最大的两个玩家分别为金风科技和远景科技(Envision),占国内市场份额的30%和23%。
然而,尽管他们在中国占据了半壁江山,但在全球范围看,竞争力还很弱,因为他们营收的98%都是来自中国本土的。
离岸风机最大的厂商是2016年合并了的西门子歌美飒(Siemens Gamesa),占有40%的市场份额,其次是三菱维斯塔斯,占有15%的市场份额。
不难看出,风能行业的竞争格局是寡头垄断,该行业最重要的指标是规模。
规模越大,成本均摊下来越低,也就越有竞争优势。
除此之外,就像卖车不赚钱卖车险赚钱一样,卖风机不赚钱但维修和护理风机很赚钱。
拿维斯塔斯举例,一个新的风机服务合约通常有18年之久,轻资产,而且经营利润率高达25%。
维斯塔斯整个公司的经营利润率只有10%,而且风机服务营收占比只有14%,可见这个业务对于整体盈利来说有多么重要。
风机对于风场的正常有效运营具有决定性作用,很多客户为了保证电能输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会愿意为知名品牌支付溢价。
具有先发优势的玩家因为积累了很多下游客户,可以利用服务产生的稳定现金流不断投入科研和开发,保证技术上的进一步领先和成本的持续优化。
另外,风机行业整合程度比较高,而风机的下游,即终端基础设施开发商。
这些基础设施开发商一般都要按照地方规矩来做,所以碎片化程度很高。
何况现在越来越多的传统能源企业也在进入风能行业(比如中国海洋石油),就让整个市场未来的碎片化程度更高,利好风机行业对下游的议价能力。
30达峰,60中和,任重道远。
在这个旅途中,新能源必然是不可或缺的助力,而能够切入新能源关键领域的求职者,也必将在时代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积累自己的财富,实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