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基础及形势根据2020年6月,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发布的关于“中国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研究”报告,2019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48.6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3%。
其中煤炭消费量约39.66亿吨,同比增长1.0%;原油消费量6.96亿吨,同比增长6.8%;天然气消费量306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4%;电力消费7.2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4%。
2019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7.7%;一次电力和其他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14.9%。
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预计全年GDP仍保持增长态势,能源消费增速1%~2%。
考虑在建电源投产计划,预计2020年全国电源装机容量21.5亿千瓦,增长约7%,其中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的比重为43.4%。
随着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经济发展进入新旧动能转换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加快,能源发展由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变,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能源电力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 、新能源的概念新能源是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以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而获得的,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能源。
如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等。
与常规能源相比,新能源生产规模较小,使用范围较窄。
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的划分是相对的。
以核裂变为例,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把它用来生产电力和作为动力使用时,被认为是一种新能源。
到80年代世界上不少国家已将它列为常规能源。
新能源按联合国第三十三届大会等148号决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共包括14种能源: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潮汐能、海水温差能、波浪能、木柴、木炭、泥炭、生物质转化、畜力、油页岩、焦油砂及水能。
但在1981年8月联合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会议之后,各国对这类能源的称谓有所不同,但是共同的认识是,除常规的化石能源和核能之外,其他能源可称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主要是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氢能和水能。
三 、常见新能源基本概念和发展1、太阳能科学家公认,太阳能是未来人类最合适、最安全、最绿色、最理想的替代能源。
资料显示:太阳每分钟射向地球的能量相当于人类一年所耗用的能量,相当于500多万t煤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一年就有相当于170x10E12t煤的热量。
现在全世界消耗的能量还不及它的万分之一。
但是,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能只有千分之二被植物吸收,并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其余绝大部分都转换成热,散发到宇宙空间去了。
利用的方式有:1)光-热转换,例如太阳能集热器以空气或液体为传热介质吸热。
2)光-电转换,太阳能电池类型很多,如单晶硅、多晶硅、硫化镉电池。
3)光-化转换,光照半导体和电解液界面使水离直接产生氢的电池,即光化学电池。
而我们常见的光伏发电就是其中之一;2、风能地球表面大量空气流动所产生的动能,由于地面各处受太阳辐照后气温变化不同和空气中水蒸汽的含量不同,因而引起各地气压的差异,在水平方向高压空气向低压地区流动,即形成风。
风能资源决定于风能密度和可利用的风能年积累小时数。
3、生物质能任何由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所产生的物质(如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排泄物)中所蕴含的能量。
直接用作燃料的有农作物的秸秆、薪柴等;间接作为燃料的有农林废弃物、动物粪便、垃圾藻类等,他们通过微生物的作用产生沼气,或采用热解法制造液体和气体燃料,也可制造生物炭。
最常见的垃圾发电和沼气发电;4、地热能地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