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华锐风电来说,“面值退市”绝对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9年前,华锐风电正是顶着“发行价破纪录”的光环而闪亮登场的。
沉浮的背后,离不开一个名字——韩俊良,昔日的“风电一哥”。
如果没有他,华锐风电就难以崛起,然而也正因为他在资本下的一路狂飙,终于“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老东家扶持,明星资本相助韩俊良的起点不可谓不高。
早在2004年,韩俊良就萌生了创办风机企业的想法,当时的他已经是国企大连重工旗下子公司的高管。
2005年,节能减排的《京都议定书》开始生效,国内风电由此走上风口,技术出生的韩俊良没有放过这次机遇:一边借助老东家国企的资源,另一边又引来资本大鳄尉文渊、阚治东,左右逢源之下,华锐风电于2006年初成立了。
稍微介绍下上述的两位大鳄吧,前者是上交所创始人之一、也是第一任总经理,后者则是申银证券的创始人之一(现在申银万国证券)。
华锐风电成立之初,国内的主流机型是750KW,而当时国内的“风电一哥”金风科技尚在研发MW机型。
韩俊良再次抓住机会,通过引进技术,抢在金风科技科技之前,推出了我国第一款1.5MW的机型风机。
国内的市场大门,正向着华锐风电打开。
热衷政商关系对于华锐风电来说,金风科技并不是一个容易对付的对手,想要攻城略池,就要想尽办法从对方手里抢到订单。
华锐风电的杀手锏,并不在于其有多么给力的市场部,而在于韩俊良煞费苦心所维系的政府及客户关系。
据传韩俊良在维护高层政治关系上手段颇多。
坊间传言,为了拉近与主管新能源战略规划的政府高层的关系,韩曾买下其所乘航班所有头等舱机票,他亲带部下安坐于周围。
另外,为了获取订单,华锐内部诸多职位由五大电力集团员工家属担任,工作量少且薪水高。
《人民日报》是韩俊良的必读报纸,有次员工未在原定的时间把报纸送至办公室,他甚至亲自下楼来取当天的《人民日报》。
正是在这样的关系运作下,在风电最为井喷的2008年,华锐以22%的市场份额成功超越金风科技跃居行业第一,后者的市场占有率则由2007年的25%下滑到18%,排名第二。
在2007至2010的三年时间里,华锐风电的营业收入从25亿暴增至203.25亿,直线式拉升。
中国的风电一哥,全球市场排名第三,华锐的未来无比光明。
2011年,华锐风电迎来了它的高光一刻,以90元发行价登陆上交所,创出沪市新股发行价纪录,成为沪市新股股王。
上市路演过程中,韩俊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华锐风电在2015年一定要实现全球第一”。
当时谁也没想到,就在上市的那一刻,华锐风电就已经到达了它的上限。
风电“失宠”了回顾上述种种,韩俊良无疑是激进而狂野的,有媒体曾报道称,韩俊良过于刚愎自用,其口头禅之一,即“过去的事情证明我是对的,未来的事情也会证明我现在的决策是对的”;其做事情不计成本,不达目标则誓不罢休。
正是这样的风格,让华锐风电在国内环境最好的那几年得以突飞猛进。
然而,当政府不再宠着这些“新能源”时,华锐风电快速扩张的副作用也开始显现。
行业基本面恶化、库存高企、供应链关系紧张、产品质量出问题,种种因素,在华锐风电上市的第一年,便集中爆发了。
也许是90元的发行价透支了市场的信心,上市第一天,华锐风电就破发了,当天盘中最高价88.8元,便是华锐风电史上最高价,此后也没能触及。
业绩方面也是一泻千里,背靠2010年营业收入超200亿元的最高光的业绩,华锐风电在2011年上市当年立马腰斩至95亿元。
韩俊良的激进扩张,让华锐风电陷入前所未有困境。
经营巨亏股价暴跌,资本坐不住看,2012年8月在各路资本拥戴下,曾经执掌上交所的尉文渊走上台面,直接掌舵华锐风电,韩俊良被替代。
与韩俊良的极端激进不同,尉氏擅长财务、被认为极其保守,上任后大肆裁撤部门、管控费用、精简人员,人员从4000多裁减到1600多,华锐风电被认为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尉氏改革遭到基层强烈反弹,业绩未能好转,资本又纷纷改变主意。
2013年5月的一次董事会上,尉文渊的意见遭到绝大多数董事会成员的反对,尉当场手写辞呈,宣布辞职。
锒铛入狱虽然掌舵者位置被取代,但韩俊良的故事并未到此结束。
2017年,韩俊良入狱了,判处有期徒刑11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10万元,罪名则是信披违规。
我们再把时间拉回至2011年,上市第一年业绩便滑铁卢,这是韩俊良所不能忍的。
由于对2011年的财务数据不是很满意,2011年6月底,韩俊良召集财务总监陶刚等人开会,认为下滑太多,2011年上市第一年净利润下降不能超过50%。
于是,韩俊良要求财务部门不再以日动态表作为收入确认的依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