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风电百科 » 正文

新能源趋势下的机遇和挑战(分析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势在必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2-10   来源:风力发电   作者:风电滑环   浏览次数:108
核心提示:(报告出品方/作者:万和证券,朱志强)市场行情回顾与估值(一) 电力设备指数呈现宽幅震荡格局电力设备行业 2022 年下跌 25.4%,跑输沪深 300 指数 3.8 个百分点。2022 年市场受到内外部不 确定性影响,疫情、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冲击,主要指数出现较大波动,特别是以电力设备为代 表的高景气赛道,波动幅度更大。申万电力设备指数在 4 月份触底之后,市场出现一波强势反 弹,随后在 8 月份达到阶段性高点之后出现一波接近 30%的回撤,临近年底受到光伏产业链价 格下调影响,相关板块出现显著回调,带

   

(报告出品方/作者:万和证券,朱志强)市场行情回顾与估值(一) 电力设备指数呈现宽幅震荡格局电力设备行业 2022 年下跌 25.4%,跑输沪深 300 指数 3.8 个百分点。
2022 年市场受到内外部不 确定性影响,疫情、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冲击,主要指数出现较大波动,特别是以电力设备为代 表的高景气赛道,波动幅度更大。
申万电力设备指数在 4 月份触底之后,市场出现一波强势反 弹,随后在 8 月份达到阶段性高点之后出现一波接近 30%的回撤,临近年底受到光伏产业链价 格下调影响,相关板块出现显著回调,带动整个电力设备指数出现阶段性低点。
整体来看,电力 设备行业 2022 年下跌 25.4%,跑输沪深 300 指数 3.8 个百分点。
2022 年电力设备行业指数涨幅在申万行业中排名 27 位。
经历 2022 年年初以来的大幅下跌,成 长性板块表现相对较差,电力设备行业在 31 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涨幅排名在 27 位,煤炭、社服、 交运等板块表现相对较好。
申万电力设备二级板块中,光伏设备表现相对较好,跌幅为-18.5%, 小幅跑赢沪深 300 指数 3.1 个百分点。
(二) 估值处于过往 10 年较低位置行业市盈率为 26.92 倍,位于 10 年历史 6.60%分位。
截至 2022 年底,电力设备行业的市盈率为 26.92 倍,在过往 10 年的历史分位数约为 6.60%,处于历史的较低位置。
估值分位数最高的是其 他电源设备Ⅱ,市盈率为 48.25 倍,处于 10 年历史 70.60%分位水平。
光伏设备和风电设备板块 盈率为 24.66 倍及 24.46 倍,估值分位处于 10 年历史的 5.2%及 30.70%。
全球低碳目标持续推进(一) 全球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依然较高,能源相关碳排放已反弹至 2019 年水平 全球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有所回落,但依然保持高位。
根据 BP 公司统计数据,2021 年全球一次 能源需求同比增长 31 艾焦尔(涨幅 5.8%)至 595.15 艾焦尔,其中原油 184.21 艾焦尔、天然气 145.35 艾焦尔、煤炭 160.10 艾焦尔。
2021 年全球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已从 2019 年的 83%降至 82%,而在五年前这一数字为 85%。
近年来基本呈现下降趋势,但依然保持在相对较高 位置。
经济复苏带动能源消费增加,2021 年全球能源相关碳排放已反弹至 2019 年水平。
2021 年全球 能源消费、工业过程、空燃和甲烷等造成的碳排放总量同比增长 5.7%,达到 390 亿吨二氧化碳 当量。
其中,源自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同比增加 5.9%,达到 339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接近 2019 年的水平;而源自工业过程与甲烷和空燃的碳排放量同比增幅相对更小,分别为 4.6%和 2.9%。
能源相关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的反弹,随着新冠疫情封控措施缓解,经济得以复苏, 能源消费急剧增加。
第 27 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重申温控目标,就建立“损失和损害”(Loss and Damage)基金达 成一致。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于 2022 年 11 月 6 日在 埃及沙姆沙伊赫正式开幕,来自近 200 个国家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商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问 题。
COP27 促使各国做出一揽子决定,重申其将全球气温上升限制在较工业化前水平高 1.5 摄 氏度。
在经过了长达两周时间的磋商和谈判之后,本次会议促成各国就建立“损失和损害”(Loss and Damage)基金达成一致,同意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遭受气候灾害的脆弱的发展中国家应 对气候变化。
欧盟推行 RE Power EU 计划,快速推进绿色转型。
2022 年 5 月 18 日,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提出 RE Power EU 计划,旨在迅速减少对俄罗斯化石燃料的依赖,快速推进绿色 转型,建立更具弹性的能源体系和真正的能源联盟。
欧盟计划“三管齐下”,从节约能源、能源 供应多样化、加速推进可再生能源三方面着手,取代家庭、工业和发电领域的化石燃料,2030 年 可再生能源占比将从此前的 40%提高至 45%。
要实现 RE Power EU 计划的目标,从现在开始到 2027 年,欧盟需要额外投资 2100 亿欧元。
德国计划将摆脱化石燃料依赖的时间提前至 2035 年。
德国在推动清洁能源方面步伐较快,在 2010 年,德国曾提出在 2050 年之前完成 100%可再生能源供给的目标,然而随着欧洲新能源风 向大步向前,在 2021 将目标提前至“2040 年完成 100%的新能源供给”。
2022 年上半年,德国 政府提出了新的立法草案,将“完成 100%可再生能源供给,放弃化石燃料”的目标日期从原定 的 2040 年(“well before 2040”)提前至 2035 年。
(二) 国内双碳目标稳步推进,风光大基地有序落地1、 我国双碳政策体系持续完善,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空间大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二十大报告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 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 实施碳达峰行动。
在未来一段时间,要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 域清洁低碳转型,深入推进能源革命。
同时要求要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能源产供 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
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空间广阔。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整 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十四五”时期、2030 年和 2060 年时间节点的重要目标,到 2025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0%左右;到 2030 年,非化石能 源消费比重达到 25%左右;到 2060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80%以上。
而截至 2021 年底, 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仅达 16.6%,对照国家部署的远期规划目标,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 空间很大。
2、 国内风光大基地规划总规模 450GW,当前项目有序推进第一批风光大基地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
2021 年年底,国家发改委印发的《第一批以沙漠、戈 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项目清单的通知》。
第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 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项目清单涉及内蒙、青海、甘肃等 19 个省份,规模总计 超过 95GW。
其中,内蒙建设规模覆盖 3 个 800 万千瓦沙漠戈壁荒漠地区(风光、光伏治沙)项 目。
截至 2022 年 7 月份,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已经全面开工建设,预计在 2022 年和 2023 年陆续并网。
第二批风光大基地名单已下发,目前正在抓紧推进第三批项目审查。
第二批基地项目清单也已 经印发,主要布局在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甘肃等地区,目前已经纳入了国务院印发的扎 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当中,这些地区正在抓紧开展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进项目的建设。
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提到,部分第二批大基地项目已开工;第三批大基地项目正式启 动申报,预计不晚于 2023 年上半年开工建设,2024 年底前并网。
按照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碳 达峰十大行动”进展(一)》,我国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布局方案规划总规模约 4.5 亿千瓦 (450GW),后续建设发展空间很大。
光伏设备板块:产业链价格下行,新增装机量上行(一) 2023 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有望达到 330-360GW,整体需 求依然强劲1、 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出台专项政策,支持光伏发展2023 年全球光伏装机量将在 330-360GW 之间。
2022 年光伏产业链经历了疫情、地震、限电等 多重因素的影响,产业链的瓶颈环节为硅料,从原材料端制约了组件实际产出,俄乌冲突衍生 出来的欧洲能源危机,直接推动了欧洲地区的光伏需求,加剧市场供应紧张氛围,产业链价格 居高不下。
步入 2023 年,随着硅料新增产能的逐步释放,核心瓶颈得到缓解,产业链价格有望 下行。
结合产业链相关数据,集邦咨询预测,2023 年全球光伏装机量将在 330-360GW 之间, 依然能够实现较快增长。
欧盟推行的 RE Power EU 计划,2030 年光伏装机达到 600GW。
在欧盟公布 RE Power EU 计 划,制定一项专门的欧盟太阳能战略,确保 2025 年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超过 320GW,2030 年 装机容量达到 600 GW(吉瓦)。
同时引入欧洲太阳能屋顶倡议(European Solar Rooftop Initiative) 分阶段承担在新建的公共建筑、商业建筑及住宅建筑上安装太阳能电池板的法律义务,即要求 2026 年之后,陆续强制安装光伏。
(1)德国于 2022 年 7 月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EEG2023) 修正案,规划至 2030 年将德国的光伏发电装机从当前的余额 60GW 增加到 215GW;(2)法国 提出 2022 年 2 月按照能源转型计划,到 2050 年法国的太阳能装机容量增加值 100GW 以上; (3)葡萄牙于 2022 年 9 月在国家综合能源与气候计划中提出,到 2025 年光伏总量达到 6.6GW, 到 2030 年达到 9GW。
印度有望在 2030 年实现光伏装机 280GW,大力支持本土光伏制造业发展。
印度的目标是到 2030 年拥有 500GW 的非化石燃料发电能力,而到 2021 年底为 158GW。
根据该国中央电力局(CEA) 模拟的 2030 年发电容量组合,在目标 500GW 中,近 280GW 将是太阳能,140GW 来自风能
印度加大对本土光伏企业的扶持力度,政府批准了总额达1950亿卢比的光伏组件生产激励计划;同时印度要求从 2022 年 4 月开始,对进口组件/电池片分别征收 40%/25%的 BCD 关税,减少对 外部光伏产品的依赖。
美国豁免组件进口关税,并出台削减通胀法案促进新能源发展。
2022 年 6 月 6 日,白宫正式发 布声明,宣布美国将对从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采购的太阳能组件给予 24 个月的关税 豁免。
8 月 16 日,美国总统乔·拜登签署了总价值为 7500 亿美元的《2022 年通胀削减法案》 (Inflation Reduction Act),令该立法正式生效。
该立法的内容包括应对气候变化和扩大医疗保健 覆盖范围等。
该立法拨款 3690 亿美元用于能源安全和气候投资,旨在到 2030 年将碳排放量减 少 40%。
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量价齐升,增幅显著扩大。
根据中国光伏业协会统计数据,我国 2022 年前十 个月包括硅片、电池片组件等在内的光伏产品出口总额达到 440.3 亿美元,同比增长 90.3%,同 期光伏组件出口量 132.2GW,同比增长 61%,增幅较 21 年同期提高约 29 个百分点。
欧洲地区为组件进口大户,占比达到 56%。
根据 PV infolink 统计数据,2022 年 1-10 月欧洲地 区累积从中国进口组件 74.7GW,占中国一到十月组件总出口的 56%,为中国目前最主要的出口 市场;亚太地区(主要为印度、日本及澳洲等)前 10 月累积进口 24.9GW;美洲地区 1-10 月累 积从中国进口 21.5GW,美洲地区最重要的是巴西。
2、 国内装机需求:装机结构有望改善,集中式装机有提升空间2022 年前三季度集中式装机占比仅三分之一,未来占比有提升空间。
受产业链价格高企影响, 组件终端价格基本在 1.9-2 元/W 徘徊,较高的组件价格抑制了下游电站的投资收益率,进而压 制了下游的装机需求。
2022 年前三季度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约为 35.33GW,但集中式电站装机 规模仅为 12.27GW,在整体装机规模中占比仅三分之一左右。
未来随着终端产业链价格下行, 投资回报率有的提升空间,将有效带动集中式电站的装机规模提升。
集中式地面电站有望贡献 新增量,促进光伏装机规模显著提升。
各省公布新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光伏装机规模大幅增长。
为进一步促进双碳目标实现,在国 家出台十四五规划之后,各省市均着手制定新能源规划或低碳发展路径,为地区光伏发展拟定 框架和思路。
部分省份仅公布了新能源整体的装机规模,并未公布光伏装机目标或新增装机规 模。
但根据统计数据,预计十四五期间各省新增光伏装机规模有望达到三四百 GW。
光伏行业景气依然向好,2023 年国内需求有望放量。
2022 年国内光伏装机规模依然有望保持高 速增长,按照中国光伏协会的预计,乐观情况下国内光伏装机有望达到 100GW,较 2021 年同 期接近翻倍。
在产业蓬勃发展的带动下,光伏业协会在 2021 年预测规模的基础上,进行了 10GW 的上调。
在全球光伏装机需求的大背景下,作为光伏装机大国,我国新增光伏装机规模依然很 大。
结合集邦咨询和光伏业协会的数据,预计 2023 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规模有望达到 120- 140GW,依然能够保持较快增长速度。
2022 年前三季度我国光伏组件招标超 124GW,较 2021 全年多近 3 倍。
根据 PV-Tech 的统计数 据,中国 2022 年前三季度光伏组件招标总规模已超 124GW,与 2021 全年招标量相比超出近 3 倍。
按照 PV-Tech 的预计,2022 全年我国光伏招标规模将突破 150GW。
2022 年上半年光伏组 件市场整体呈现供需两旺的态势,但在硅料产能受到意外因素影响,供需紧张进而带动价格上 涨,导致组件的招标规模有所放缓。
其中“五大六小”发电集团 1-9 月累计招标约 95GW,占 总招标量近 80%,是国内电站招标的主力军。
(二) 硅料产能稳步释放,产业链供给瓶颈有效缓解光伏设备的主产业链以硅相关材料为主,包括多晶硅(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等重要环节, 在生产最终组件的过程中,需要配套使用胶膜、光伏玻璃等相关辅材,最终形成能够将太阳能 转换成为电能的终端产品。
硅料价格连续三年呈现上涨态势,近期出现下降迹象。
光伏终端需求依旧十分旺盛,上游硅料 是当前产业链供需最紧张的环节,硅料价格维持高位运行,年内最高平均成交价为 303 元/KG, 较年初 230 元/KG 上涨 32%。
截至 2022 年 12 月 28 日,多晶硅致密料的平均价格约为 240 元 /KG,出现显著价格下降,已基本回落至年初水平。
前期,在上游硅料维持高位的压力下,硅片、 组件价格年内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但最近一段时间硅片厂商宣布下调单晶硅片价格。
2022 年 12 月,两大硅片龙头均宣布下调硅片报价。
隆基绿能官网更新硅片报价,单晶硅片 P 型 M6 (150μm 厚度,下同)价格为 4.54 元,P 型 M10 厚度价格报 5.40 元,对比前次(11 月 24 日) 价格,价格整体降幅超过 27.2%。
另一家硅片头部企业 TCL 中环也更新报价,P 型 210、182 硅 片(150μm)分别报价 7.1 元和 5.4 元,对比前次(11 月 27 日)价格,降幅也分别达到 23.6% 和 23.4%。
N 型(150μm 厚度)210、182 硅片分别为 7.5 元和 5.8 元,降幅分别为 23.9%和 23%。
硅片厂商价格调整有望传导整个光伏产业链价格,进而释放部分受价格因素抑制的需求。
随着新增产能的释放,供需紧张格局缓解,硅料价格有望下行。
据集邦咨询测算,2023 年硅料 的有效供给约为 134 万吨,可支撑 375GW 以上的装机,约 505GW 的组件产出,整体供应充足,不再是产业链发展的瓶颈环节。
观察硅料新增产能的释放进度,实际增量主要还是集中在 2023 年的下半年,部分新玩家受制于能评、环评、技术方案等原因,产能释放进度有较大的不确定 性,预期 2023 年 Q1 当产业链各环节库存有压力时,硅料价格将进入稳步下降通道。
电池结构性供给短缺,前期出现一波明显上涨。
在 P 型电池已经达到转换效率上限之后,行业 内在向 N 型电池转型。
但在 N 型技术路线尚未明晰之时,光伏电池厂商的扩产进度相对谨慎, 产能提升规模有效,导致行业内出现了结构性电池供给紧张,电池片价格迎来一波上涨,单晶 perc 电池从 2021 年 7 月份的 1 元/W 上涨到了 1.35 元/W,上涨幅度约为 35%。
后续随着 N 型 电池产能的逐步释放,电池片的结构性供给紧张有望得到缓解,特别是在 2022 年底硅料、硅片 价格下行的影响下,电池片价格下降幅度显著。
受益于终端产品价降量增,辅材环节需求有望得到进一步提振。
从全年角度来看,在硅料产能 逐步释放,产业链价格有望下行的驱动下,组件产量将会出现增长,进而带动胶膜、玻璃等关键 辅材需求的提升。
即使部分产品价格依旧在相对较高的区位运行,考虑到光伏胶膜等辅材在组 件产品的成本占比较小,龙头企业凭借品牌质量和供应链优势,有望进行价格传导,进而带来 盈利的阶段性修复。
(三) N 型电池降本增效为 23 年主旋律PERC 电池转化率已近理论极限,N 型电池进展需重点关注。
硅片可分为 P 型(Positive)与 N 型(Negative)两种,主要区别在于基底的硅片类型,使用 P 型硅片作为基底为 P 型电池,使用 N 型硅片作为基底为 N 型电池,当前市场中主流的电池还是以 P 型为主。
目前,电池技术处于 迭代期,P 型(PERC)电池转化率接近理论极限,其产品生命周期已经接近完全期,需要关注 新型技术路线。
新技术的 N 型电池的技术路线有 TOPCon、异质结、IBC 等,该型电池的转化 极限效率相较于传统的 P 型电池有着更大的提升空间。
而电池效率越高,意味着 LCOE 越低, 应用场景越多。
预计未来 N 型电池有望实现 1-2 个百分点的超额转换效率。
与传统的 P 型单晶电池和 P 型多 晶电池相比,N 型电池有光电转换效率高、温度系数低、光衰减系数低、弱光响应等优点,已 经在理论上验证具有更高的转换效率。
根据 PV-info的调研,从理论研究角度分析,N型 TOPCon 电池的理论极限效率 28.7%,PERC 电池的理论极限效率 24.5%。
按照光伏协会的预测路径,至 2025 年 P 型单晶电池转换效率有望达到 23.7%,而同期 TOPCon 单晶电池、异质结电池、背接 触电池的转换效率分别有望达到 24.9%、25.3%、25.3%。
2023 年 N 型电池占比有望达到 25%。
根据 CPIA 统计,2021 年,国内新建量产产线仍以 PERC 电池产线为主。
随着 PERC 电池片新产能持续释放,PERC 电池片市场占比进一步提升至 91.2%。
随着国内户用项目的产品需求开始转向高效产品,原本对常规多晶产品需求较高的海外市场也 转向高效产品,PERC 电池片的市场占有率将逐步下降,2023 年 N 型电池的市场占有率有望达 到 25%,至 2030 年有望达到 70%以上。
钙钛矿有望成为下一代光伏材料,一级市场获资本认可度高。
能量转化效率是光伏产品的核心 技术参数,是光伏成本下降的源动力。
钙钛矿拥有转化效率高、成本低两个主要优点,被产业认 为是极具潜力的下一代光伏材料。
日前,南京大学谭海仁教授课题组在全钙钛矿叠层电池领域 有了新进展,经日本电气安全和环境技术实验室(JET)国际权威认证,全钙钛矿叠层电池转换 效率高达 28.0%,首次超越单晶硅电池的最高效率 26.7%;同期,大面积全钙钛矿叠层电池组件 认证效率也突破到了 21.7%,为目前大面积钙钛矿电池组件的最高转换效率,这两项结果均被收 录到最新一期《Solar cell efficiency tables 60》。
2022 年 12 月中旬,协鑫科技旗下昆山协鑫光电材 料有限公司(下称协鑫光电)宣布完成 5 亿元人民币 B+轮融资,资本认可度较高,但该技术路 线的商业化进展仍在持续推进中。
风电板块:海风依然维持成长性(一) 风电招标量创新高,行业成长性依旧2021 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约为 93.6GW,未来行业预计依然能够保持稳步增长。
根据全球风能 理事会(Global Wind Energy Council, GWEC)发布数据显示,2021 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 为 93.6GW,仅比创纪录的 2020 年低 1.8%,累计装机容量达到 837GW,比 2020 年增长 12.4%。
其中,全球陆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为 72.5GW,比 2020 年下降 18%。
我国各省份规划十四五期间的风电新增装机已超过 310GW,内蒙古遥遥领先。
根据金风科技统 计,近期至少已有 29 个省份发布了“十四五”远景目标纲要、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或绿色 低碳循环体系等文件,包括内蒙古、新疆、甘肃、河北、广东、广西、吉林、江苏等在内的多省 市,根据已公布的规划数据,十四五期间风电新增规划装机达到 313GW。
按照相关发展规划, 未来新增装机规模最高的是内蒙古,预计达到 51GW,显著领先其他省份;另有新疆、甘肃、河 北、广东等省份规划新增风电装机容量超过 20GW。
2022 年前三季度国内风电设备公开招标量同比增长超八成,增速较上半年有所提升。
根据金风 科技统计数据,截至 2022 年 9 月 30 日,国内公开招标市场新增招标量 76.3GW,比 2021 年同 期增长了 82.1%。
2022 年上半年,国内公开招标市场新增招标量 51.1GW,比 2021 年同期增长 了 62.3%,前三季度招标量的增幅较上半年有所提升。
另根据中国风电新闻网统计,2022 年全年 有 603 个风电项目进行招标,已开标项目总规模达到 103GW。
(二) 海上风电表现出更好的成长性海上风电相较于陆上风电表现出更好的成长性。
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预测,2022-2026 年,预计 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为 557GW,复合年均增长率为 6.6%,即每年新增装机容量超过 110GW。
其中,预计全球陆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为 466GW,复合年均增长率为 6.1%,年平均装机容量为 93.3GW;预计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将超过 90GW,复合年均增长率为 8.3%,年平均装机 容量为 18.1GW。
如果剔除掉 2021 年较高基数的影响,2023 年-2026 年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增速 更为可观。
国内海风招标规模超过 11GW,同比大幅提升。
根据金风科技统计数据,按市场分类,2022 年 前三季度陆上新增招标容量 64.9GW,较 2021 年同期提升 58.7%;海上新增招标容量 11.4GW, 较 2021 年同期大幅提升 1040.0%,主要原因是受到前期基数较低的影响。
海上风电项目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率。
根据金风科技 2022 年半年报数据,以服务海上风电为主 的大机型 GW6S/8S 设备对应的毛利率水平高达 25.07%,显著高于主要应用于陆上电场的 GW3S/4S、GW2S 机型。
大型化机组有助于降低平均单瓦成本,进而带来更高的利润率水平。
明阳智能在海风招标规模中占比接近四成。
我国海上风电招标项目的中标大户为明阳智能,按 照中国风电新闻网的统计,明阳智能 2022 年全年中标的海上风电项目约为 6.53GW,占全部风 电招标项目的比重约为 36.5%;金风科技和电气风电中标项目都超过 3GW,占比大约在 20%左 右。
(三) 大型化带动度电成本下降,风电经济性持续改善全球海上风电项目的平均装机容量大幅提升。
随着风电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过往 一段时间全球海上风电的潜力逐步释放。
风能专委会(CWEA)信息显示,2010―2020 年,全 球海上风电项目的平均装机容量从 136MW 提高至 304MW,增加了 124%。
2021 年,全球海上 风电项目的平均装机容量为 262MW,2020 年后已有部分项目的单体容量超过了 1GW。
海风度电成本从 2010 年至 2021 年下降 60%,经济性逐步显现。
在风电产业化驱动下,技术、 经验、供应链等多重因素驱动产业逐步成熟,平均度电成本显著下降。
根据风能专委会(CWEA) 信息,2010―2021 年,全球海上风电平准化度电成本从 0.188 美元/千瓦时下降到 0.075 美元/千 瓦时,降幅达 60%。
从 2007 年的峰值到 2021 年,全球海上风电平准化度电成本已经下降了 65%。
平准化度电成本预计未来仍有下降空间。
2020 年,Ryan Wiser 等人集合全球 140 名风能专家见 解在《Nature Energy》杂志上发布了最新的风电成本的预测,研究表明至 2050 年,受技术创新、 工业成熟、竞争激励和钢铁成本、贷款利率等因素的影响,风电成本将下降 37%-49%。
经 97 位 陆上风电,71 位固定式基础海上风电的专家预测,陆上风电的高位成本(典型 LCOE 更高的概 率只有 10%)至 2050 年相比于 2019 年将下降 8%,低位成本(典型 LCOE 更低的概率只有 10%) 下降 37%,中位成本(LCOE 更高或更低的概率相同)下降 54%;固定式基础海上风电的 LCOE 分别下降 26%、49%、64%。
风电机组投标均价较 2021 年初下降超 40%,受益于技术进步、产业化推进和风机大型化。
随着 陆上风电、海上风电抢装潮逐渐平和,价格在下游客户决策中的影响权重越来越重要。
为持续 降低单瓦成本,在原材料价格相对较高的水平下,风电整机厂商倾向于研发生产功率更大的机 组。
当前市场主流的招标机型基本上已经提升至 5-6MW,较前几年的 2-3MW 功率提升明显, 进而显著降低终端企业的单瓦成本。
根据金风科技统计数据,2021 年以来全市场风电整机商风电机组投标均价持续下降,2022 年 9 月投标均价已经下降至 1808 元/KW,较 2021 年初下降约 41.32%。
主要原材料价格出现下降,缓解产业链成本压力。
2020 年以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 风电产业链的上游价格也维持在较高位置,特别是在 2021 年中时达到阶段性峰值,后续有所回 落。
以螺纹钢现货价格为例,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螺纹钢现货价格月 4051.11 元/吨,较 2022 年年初价格下降 13.54%,较近两年高点下降 31.95%。
我们预计大宗商品价格有望维持在相对较 低水平,有利于风电企业成本的下降。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
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

 
关键词: 风电网 风力发电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