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未明,正是黎明前最寒冷的时段。
早上7点,兰新铁路红柳河站的一座小院内,一群电务人清点工具、检查车辆,上线作业前的准备工作紧张进行。
图1、为红柳河信号车间开展轨道电路检查。
翟新宇 摄“滴滴”,7时15分,响亮的喇叭声打破清晨的寂静,汽车驶出院门,沿着铁路边的便道驶入戈壁深处。
“馕饼子和咸菜都带好了吧。
”颠簸的车厢里,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哈密电务段红柳河信号车间主任芦永军轻声询问。
“都带了,热水也灌满了。
”赵威豪回答。
兰新铁路是新疆路网中“一主两翼”进出疆通道的主通道。
红柳河信号车间承担着兰新铁路山口站至红柳河站间199.3公里信号设备的检修养护任务。
图3为红柳河信号车间检查大桥上电缆槽道是否绑扎良好。
何浩林 摄今天,他们的任务是对河西站的信号设备进行检修,并对红柳河大桥一端的电缆槽道进行检查。
对这群电务人来说,他们不仅要专门申请施工“天窗”时间,在没有列车运行的时段检修设备,还要临时申请计划对设备进行巡检。
这里,铁路周边是茫茫戈壁,“一年一场雨,风吹石头跑”。
戈壁中没有公路,从红柳河站乘汽车前往最近的站点往返也要两个小时。
为了节省时间,他们整天穿梭在戈壁滩上,中午走到哪就停到哪,啃两口饼接着走。
一些汽车到不了的地方,大家就背着仪表工具,跨沟过坎,步行前往作业点,早出晚归已成常态。
“信号设备的主要作用就是为列车指路、引路,像信号灯、道岔转辙机等设备,是我们检查维护的重点,我们的任务就是保证这些设备状态良好,能够为来往的列车点亮‘心灯’。
”芦永军说。
今年以来,新疆铁路增加直通内地货物列车的开行频次,疆煤、化肥等重点物资运输红红火火,列车开行密度增加,对信号设备的安全要求也更高了。
“检查设备外观有无异状、接续线有无断裂、绝缘是否破损,注油、测试、调缺……”这是芦永军坚守红柳河的第4个年头,也是守护兰新线的第11个年头,这些活已经重复干了无数遍,上手检修时,他还是耐心地把每个环节的要点向新分大学生青工赵威豪传授着。
图5、为红柳河信号车间组织人员对红柳河大桥电缆进行整治,对电缆进行绑扎固定。
何浩林 摄中午14时,完成设备检修任务的人们聚在戈壁滩上的避风处,撕开馕片,就着咸菜开始午餐,装满开水的保温瓶在人们手中传递。
15时10分,汽车开到目的地,苍茫戈壁间,巍巍红柳河大桥映入眼帘。
红柳河大桥地处烟墩风区,极端风力可达14级,最大风速超过60米/秒,检查桥上的电缆设施安全情况是巡检工作的重要内容。
他们跳下车、顺着便道走上桥,对电缆槽道进行检查。
行走在桥上,呼呼的风声在耳边回响。
“电缆用钢拉带固定,有时候风大,会把电缆槽道吹起来。
”芦永军趴在大桥步行板上,仔细查看电缆状态,时而站起来,组织大家对设备进行捆扎固定。
冷风中,厚厚的棉袄感觉变薄了。
大桥长度3公里,高度达50米,一行人在桥上缓慢移动。
“我们现已作业完毕,撤出线路,可以撤销防护。
”20时15分,完成检查后,防护员向室内驻站联络员报告。
“收工。
”大家快速地收拾起工具。
汽车像一只甲虫,在戈壁滩上移动。
身后不远处,一列火车从红柳河大桥安全驶过,发出欢快的鸣笛声。
21时30分,大家返回车间时,天已经黑透了。
“大家收拾一下,赶紧趁热吃饺子。
”这一天,食堂里多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汽车司机崔鸿昊的母亲专门赶到工区,帮着食堂包饺子。
“春运期间,孩子回不了家,我就来看看他。
”揉面、擀皮、剁馅、包饺子,她和食堂大师傅忙碌了几个小时。
热气腾腾的饺子上桌了,大家端着装满可乐的杯子碰杯,热气和欢笑声在房间里飘荡。
“这是我第一次在站区迎来春运。
每天忙着检修设备,看着一趟趟火车安全通行,我觉得挺有成就感的。
”吃着饺子,赵威豪感觉一天的疲惫正在慢慢消失。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毛卫华 | 崔雅琪 吴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