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西部,是古丝绸之路重镇。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使玉门声名远扬、流传千古。
而现在,玉门是甘肃风电产业的发源地、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所在地和主战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示范基地,有“世界风口”之称。
5月29日,本报记者随国网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新能源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国电科院新能源中心”)工作团队,赴甘肃中电国际桥湾第二风电场深入了解风电场涉网性能改造工作,并针对风电机组是否“电网友好”展开调研。
(文丨本报记者 路郑)行业需求驱动风电检测技术发展“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早在几千年前,诗人李白就赞颂过玉门地区大风的狂野和苍凉。
从敦煌机场驱车近3个小时,记者来到中电国际桥湾第二风电场。
广袤的戈壁,风吹石头跑,黄沙漫天飞,四周满是棕黄的土丘以及零星的骆驼刺。
车辆颠簸间,一台台洁白的风机映入眼帘,为苍茫戈壁带来生机。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甘肃风资源丰富,风电开发具备优越的自然和地理条件,但甘肃本地工业经济不够发达,风电很难在本地完全消纳,富裕的风电需要通过特高压直流输电项目输送到中东部地区。
风电尽管是清洁电力,但风的间歇性、随机性及风机自身的敏感性对电网的安全运行也造成了较大挑战。
“2011年,就是在这片区域,发生了数起风电机组由于不具备低电压穿越能力而大规模脱网的事故,风电场大规模脱网后导致电网频率异常波动,严重影响电网安全。
”中国电科院新能源中心检测工程师刘旭东告诉记者。
“这是我国风电产业大干快上、粗放式发展导致的必然结果。
”中国电科院新能源中心检测工程师陈晨补充道,“我国风电机组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