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全球最强的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近期在福建正式下线。
它高146米,相当于50层楼高,满风速转动一圈就能发电34.2千瓦时,单机组全年发电量相当于3.6万户家庭一年的生活用电。
同样是在福建,我国技术人员一个月前还完成了当时亚太地区单机容量最大的风电机组。
接连刷新纪录反映了我国风电核心技术的快速进步。
然而如此盛况之下,国产高端轴承等风电核心部件却面临着近乎“零订单”的尴尬境遇,相应的大额利润则被西方企业以超30倍的单价广泛收割。
中国风电全球第一,利润却被西方攫取数据显示,中国风电行业新增装机量从2012年起就持续位居全球第一。
其中,仅海上风电累计装机截至2021年底就突破26吉瓦,占全球海上风电装机总量的48%。
巨大的产业规模催生了金风、远景、运达等整机企业。
它们在市占率上能与西门子、GE等欧美老牌巨头比肩,然而在轴承等核心零部件上却始终高度依赖进口。
作为现代工业的基础零部件,轴承被誉为机械设备的“关节”。
在风电机组这种大型设备中,轴承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一旦出现问题将导致整机瘫痪。
就是如此重要的配件,国产市占率仅为40%,还多集中在低端领域。
具体到高端领域,日本NSK等八大企业几乎垄断了所有市场份额,国产大轴承则接不到订单。
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直观后果体现在价格上,部分进口轴承直接叫出了比国产高30倍的单价。
高价之下,风电轴承行业的大企业毛利率均超过30%,而金风、明阳这种行业前沿的国产整机企业利润率仅为24.29%和24.81%。
换句话说,国内整机企业辛辛苦苦发展风电,却有相当一部分努力都是在给西方资本打工。
质量品牌双重挑战,国产轴承任重道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早期国产轴承质量较差是客观原因。
轴承制造涉及到设计、加工、测试等技术难题和力学等理论基础,这些都需要长期技术经验积累。
而风电轴承运营环境恶劣,又要兼具高可靠性和长寿命,对轴承质量要求更高。
不得不承认,日本及欧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具备先天优势。
不仅是轴承,这些国家在光刻机、飞机制造等高端领域都走在前列。
事实上,早期国内部分主机厂出于“性价比”的考虑也曾大规模应用国产轴承,结果却“损失惨重”。
长此以往,业内已经形成了“进口才好”的刻板印象,很多风机项目在招标时就指定国外轴承品牌。
哪怕如今国产高端轴承已实现部分突破,业内却并不买账。
而这几乎也是所有国产高端制造破局必须面对的难题。
平价化时代,国产风电能否真正登顶?经过多年发展,国产风电已步入平价时代。
激烈的价格竞争面前,很多企业已经用不起高价进口轴承。
现实压力倒逼更多企业走向了“提高国产率”的道路。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华能与中国海装去年5月正式下线国产化率超过95%的5兆瓦海上风电机组。
虽然国产高端轴承目前仍面临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相关企业若能抓住这一波机遇打消国内市场对国产质量的疑虑,或许也能迎来真正的爆发。
而市场正反馈必然也将反哺研发,推动科研更进一步。
中国风电完全登顶世界第一,只差这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