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的储能电站也许还不能与传统电源一争高下,但未来新能源与储能相结合对传统电源的影响将是革命性的。
文 | 时智勇近几年电力能源领域话题最多的当数新能源。
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消纳矛盾日益凸显,通过储能技术解决弃风弃光问题成为一种选择。
电能具有发输供用实时平衡的特点,人们希望电能也可以像其他化石能源一样得以存储,所以储能几乎伴随着电力的发明被人们所关注,数百年来世界各国从未停止各种探索,研究出了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电化学储能、电磁储能等多种电能存储形式。
截止2018年,全球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180.9GW,其中抽水蓄能装机规模最大,为170.7GW,占全球储能总装机容量的94%,电化学储能的累计装机规模次之,为4.9GW,占到了3.6%,其中锂离子电池占比达到了86%。
随着应用需求的不断扩大,各国支持政策持续出台以及制造工艺不断完善,近年来储能电池技术发展迅猛,电池安全性、循环寿命和能量密度等关键技术指标均得到了大幅提升,应用成本快速下降。
其中锂电池能量密度5年来提高了1倍、循环寿命提高了2~3倍、应用成本下降了60%;铅炭电池循环寿命较传统铅酸电池提升了3~4倍,再生利用率达97%,综合度电成本约0.6元/千瓦时·次,均接近盈亏平衡点,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初现端倪。
与小型的户用储能系统不同,储能电站专指面向电网的规模化储能设施,其容量在数兆瓦至数百兆瓦,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电站级的规模。
之所以关注规模化的储能电站,是因为其对能源转型、在电力系统各环节的作用以及改变电网形态都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夏天,总投资7.85亿元、总规模101MW/202MWh的镇江电化学储能电站项目投运,对缓解当地夏季负荷高峰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项目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服务于电网的规模化独立运行的储能电站,在储能界刮起了一阵旋风,不到一年的时间,河南、长沙、甘肃百兆瓦级的储能电站纷纷上马。
储能的价格虽然降了很多,但与替代措施相比仍然很高,还未达到与其他传统能源相竞争的地步。
国外储能电站在一些领域已经得到商业化应用,他们的驱动因素也是各有特色。
储能成为多元化保障供电能力的重要选择2012年1月31日,美国南加州爱迪生公司宣布,因为内部蒸汽管道发生泄漏,由该公司主要负责运营的圣奥诺弗雷核电站3号反应堆已被关闭。
圣奥诺弗雷核电站有两个正在运转的核反应堆,装机容量为2200兆瓦,是南加州最大的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