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协会1月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同比增长3.4%和2.1%。
汽车产销总量连续14年稳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乘用车市场连续8年超过2000万辆。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经远远甩开其他国家好几条街,实现了弯道超车。
买新能源汽车最大的痛点就是充电。
虽然国内基础设施很完善了,但是充电桩有时需要排队,甚至有时找不到充电桩。
都给用电焦虑者带来不少烦恼。
为什么到处铺设光伏,新能源汽车不直接就用光伏自动发电,免去需要充电的烦恼呢?早期的太阳能电池与车辆结合的尝试早在1992年,马自达929车型已经开始装配了太阳能电池,为风扇供应电能,此后的奥迪A6Allroad,第一代斯柯达昊锐顶配,福特的C-MaxSolarEnergi概念车等等车型均装配了太阳能电池,但遗憾的是,功能上不外乎为风扇供应电能。
在2010年,丰田最畅销的混合动力车型普锐斯就有可选装的太阳能电池板,随后因为一些不确定因素取消了。
直到2017年的时候才重新成为丰田普锐斯Prime车型的一部分,在当时2017款的普锐斯Prime的太阳能电池板可以给混动系统的电池组供电。
第二代插电版普锐斯的天窗是太阳能发电面板,最大输出功率180W。
停车时,太阳能面板发的电用于给三元锂电池充电,最后用于驱动车辆行驶;行驶时,太阳能面板发的电用于给车载12V电子系统供电。
据开发者介绍,晴天一天充的电最多能让车辆行驶5km。
不过,太阳能发电面板这项配置只在日本版和欧洲版的车型上有,美国版则没有。
始终没有实现大规模使用。
2019年7月,夏普为丰田开发了的高效太阳电池板,安装在丰田混动车型普锐斯的车顶、发动机盖和车尾箱盖。
面积相比索纳塔更大。
但是这款太阳能板依然不能满足补能需求,它的功率大约860瓦的功率,转换效率为34%,算下来,晒6个小时的太阳,不过才能冲进去2千瓦时的电,用来驱动车辆行驶根本不现实,只能作为车辆通风系统的供电。
所以,除非你的太阳能电池板面积很大,就像下面这样,该系统可产生高达2,000瓦的电力,按照40%的效率来算,晒满8个小时,也不过只能增加6千瓦时的电量。
这套系统需要5000美元,你愿意花5千美元买这样一个鸡肋产品吗?你停车的地方有这么大的地方,把太阳能充电板展开吗?总结下来原因有三点:首先,目前使用晶硅材料太阳能发电效率有局限。
普锐斯最早所使用的太阳能天窗材料为多晶硅电池,面积0.405㎡,单元转换效率16.5%(尚不足表中的19%),整个面板的最大输出功率仅为56W,而车载空调压缩机功率至少也在2kW以上,差距太为悬殊,完全带不动。
其次,太阳能发电经济性差。
2019年丰田宣布在PRIUS PHV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新的太阳能汽车发电面板面积增加,功率提高到800W,可增加续驶里程44公里,比上一代PRIUS PHV有了很大的进步。
从增加44公里续驶里程可以计算出,该车日均发电量为7度左右,一年按200个晴天计算是1400度电。
如果1度电2元钱,节省了2800元,10年2.8万。
它的使用寿命有10年吗?增加的成本和研发经费会不会超过2.8万?第三、如果将舱盖换成太阳能板,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整套太阳能发电系统,成本也很高,以目前的转化效率,得不偿失。
车身布满黑色太阳能发电面板的车辆,实在是有碍观瞻。
安装成本较高太阳能材料需要抗氧化,耐腐蚀等,且防撞能力较弱全球首款量产太阳能新能源汽车Lightyear02022年6月,荷兰电动汽车初创公司Lightyear推出了全球首款量产太阳能新能源汽车Lightyear0,近日该车在西班牙纳瓦拉地区进行了道路测试。
售价为25万欧元(约26.3万美元)Lightyear 0(的外部装有782块IBC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分成28个不同的独立组,共覆盖有5平方米的太阳能板。
Lightyear 0宣称所搭载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在日照充足的环境下,可以为车辆提供90km的续航。
当然,车身也支持充电,避免光伏发电量不足时造成车辆趴窝。
根据官方透露,该车的前机盖到车顶再到车尾均覆盖了共约5平方公尺、转换率达20%的太阳能面板,这是个什么概念,如果以每天通勤35km距离为标准的话,该车可以保证在7个月的时间内不充电。
感觉还挺让人兴奋。
新能源汽车完全依靠太阳能发电行驶,并不现实,作为辅助能源增程或节约燃油消耗是可行之道。
在新能源深化应用的世界大潮流下,各车企纷纷设立新能源车型的生产销售进度表。
或许,未来呈现的能源利用方式会根据技术的突破和综合利用,变得不那么单一,也许,如今的脑洞题在不久之未来,摇身一变,成为了答案。
在“双碳”目标下,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能源,将会成为未来汽车发展方向,也将获得稳定政策支持。
随着Lightyear 0的问世,也给新能源厂商提供了想法,相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而迅速发展扩大,或许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