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风电百科 » 正文

武字头工业历经半个世纪沧桑 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2-10   来源:风电网   作者:风电齿轮箱   浏览次数:100
核心提示:长江商报消息 武字头工业——历经半个多世纪沧桑,再次“武动”生风,顺势起航。当前,武汉工业整体蓬勃向上的态势,打开了城市跳涨空间。这个坐在预言上的中部龙头城市,今年上半年,GDP实现4560.79亿元,增长9.6%,高于全国水平2.2%,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一枝独秀。众所周知,武汉工业,从来就是共和国建设历程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不可或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汉重点投资建设了一批重工业企业,武钢、武重、武锅、武船等响当当的“武字头”企业,让武汉成为了中国举足轻重的重工业基地。从1959年一直到改革开放

   

长江商报消息 武字头工业——历经半个多世纪沧桑,再次“武动”生风,顺势起航。
当前,武汉工业整体蓬勃向上的态势,打开了城市跳涨空间。
这个坐在预言上的中部龙头城市,今年上半年,GDP实现4560.79亿元,增长9.6%,高于全国水平2.2%,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一枝独秀。
众所周知,武汉工业,从来就是共和国建设历程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不可或缺。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汉重点投资建设了一批重工业企业,武钢、武重、武锅、武船等响当当的“武字头”企业,让武汉成为了中国举足轻重的重工业基地。
从1959年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武汉的工业总产值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位居全国第四位。
至此,“武字头”成为一个响彻神州的称谓。
但在上世纪90年代,“武字头”因为不适应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一度黯然失色。
一些老员工谈起困难时期的“武字头”企业,不是痛心疾首,就是泪流满面。
如何扭转颓势?痛定思痛,“武字头”大力推进国企改革,破冰远行。
沉厚的重工业基础,一旦与先进的科技、资本市场结合,便开始产生惊人的“裂变”。
1999年,武钢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2008年,武汉鼓风机厂华丽转身,成为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2012年9月,长动集团正式“改名换姓”,嫁入“豪门”。
动则变,历经半世纪的“武字头”企业,不断追求、不断发展,演绎着它的无限动能。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国企民企融合,成为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重头戏。
而眼下,“武字头”,正在行动。
就在半个多月前的9月18日,武钢股份董事长邓崎琳表示,公司正在研究出台推行国企改革和混合所有制的细则。
“武字头”企业,正在荆楚大地上蝶变新生,重塑辉煌!值此国庆65周年之际,长江商报记者近日进行多方探访,推出大型报道,详尽解析“武字头”昔日辉煌落寞后如何重铸荣光。
张之洞督鄂期间,实施新政,大兴工业,使地处内陆深处的武汉一举闻名。
奠基辉煌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汉重点投资建设了一批重工业企业——武钢、武重、武锅、武船等响当当的“武字头”企业。
困境上世纪90年代,不适应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导致寸步难行。
破茧2003年,武汉市启动“武字头”国企改革改制工作以来,武锅、武重、长动等企业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
9月29日,天空晴朗。
武昌中北路上,老武重大门上的“武重”两字虽已蒙尘,但依然显眼。
高10米、长近20米、宽约6米,欧式风格,已有56年历史的武重老厂门已被武汉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它见证了武汉重工业的历史沉浮。
125年前,张之洞在武汉倡办实业,奠定其现代工业基础,武汉一度成为内陆最大工业城市。
新中国建立之初,武汉独揽国家重点投资项目的四分之一,武钢、武重、武锅、武船等一批响当当的“武字头”企业拔地而起,使武汉一跃成为工业重镇。
而“武字头”也响彻神州大地,成为“武字头”企业职工为之骄傲的集体回忆。
Ⅰ亚洲明珠 “毛主席剪彩、周总理任命厂长”“亚洲明珠。
”提起武重的历史,今年65岁的张师傅仍感自豪,“投产时毛主席亲临剪彩、周总理现场任命厂长。
”张师傅向长江商报记者介绍,1958年诞生的武重,是“一五”期间国家投资由前苏联援建的唯一一家超大型“工作母机”生产专业厂,先后为国家建设开发制造各种重型装备近2万套,曾以生产重型机床产品规模最大、品种最全而成为闻名世界的“亚洲明珠”。
与武重同样辉煌的,还有武船和武锅。
武船建于1934年,选址于武昌文昌门原张之洞开办的纺纱局旧址,1953年正式列入国家一五计划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武船是我国设施能力最完整、技术最先进的海军装备制造基地,形成了完整的军工建造管理规范和自主创新的军工技术工艺体系,推进了海军装备的升级换代。
建于1954年的武汉锅炉厂曾是锅炉行业的四大金刚之一,与哈锅、上锅、东锅齐名,鼎盛时期职工近两万人。
武锅宣传部主任陆爱平介绍,90年代初期,职工福利待遇比武重和武船还要好。
武锅曾被国家确定为“军工配套企业”,以能制造各种类型的特种锅炉而闻名全国。
Ⅱ武钢开创我国大规模引进国外技术先河一提起武钢,73岁的退休老工人周本达的思绪就停不下来。
1958年,武钢一号高炉建成投产,周本达从农村入厂,这一年,他17岁,在原来的武钢附属炼钢厂做吊车工,那时工友们亲切地将该厂称为“超英号”,意为超英赶美。
当时正赶上全国大炼钢铁时代,武钢需要大量人才和技术工人,为此,文化程度较低的周本达觉得自己非常幸运。
“进厂第一天,很多人都穿上工作服,跑到汉口老照相馆留念。
”一旁的武钢老工人回忆,那时青山到汉口交通非常不便,需要步行两个小时,一路上身着武钢工作服也常引来周围羡慕的目光,而拍照后,冲洗20多张分发给亲友也成为当时的一种荣耀。
周本达回忆起来,眼神中还会泛着光,“那是一个把钢铁产量作为国家繁荣标志的年代。
”1958年9月13日这一天,武钢第一号高炉出铁,毛主席亲临武钢视察并观看出铁的全过程,同时也把这一天作为武钢的厂庆日。
在周本达印象中,武钢最辉煌时期当属上世纪70年代, 那时候,我国所需的高质量冷轧、热轧薄板, 镀锌、镀锡板及冷轧硅钢全部依赖进口。
1974年国家引进一米七轧机系统并建在武钢,该工程全部概算投资为38.9亿元,而当年的工资水平仅每月60多元。
一米七轧机系统生产的产品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此举不仅开创了我国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先河,也使武钢的生产水平跃居世界先进水平,这是武钢为我国钢铁行业创下的第一次辉煌。
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一批国家重点工程所用的钢材料都来自于武钢。
每每说到这些,和企业一路走来的一代代武钢人,总是格外自豪。
周本达一直牵挂着武钢发展,在他的影响下,两个儿子、孙女均投身武钢事业中。
Ⅲ汽发是武汉最大“财主”之一每次经过洪山区关山一路,中国长江动力公司(简称长动)巨大的门楼就会映入眼帘。
醒目的招牌、大规模厂房、一路之隔的大片宿舍区,总会让人想起它曾经的辉煌。
9月30日,在一栋栋长动老宿舍前,老人们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悠闲地拉着家常。
“能分到这里,同学们都很羡慕。
”65岁的张女士是老人中的一位,她是山东烟台人在四川上学,学冷处理,毕业后分配到武汉汽轮发电机厂(长动核心企业)。
张女士告诉记者,当时家里人都以为捧到了铁饭碗,为她高兴。
70岁的李婆婆对厂里当时红火的景象仍记忆犹新。
李婆婆的丈夫曾是下乡知青,“下乡时想吃餐饱饭非常难,到厂里工作以后,吃饭不再是大问题。
”李婆婆说,工作一个月后,家里专门买了四两猪肉来庆祝。
李婆婆说,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厂里效益非常好。
“过年过节,厂里总有物资发。
记得有好几年过年,职工什么都不用买。
”李婆婆还扳起手指数着当时发的物资“猪肉、鸡蛋、米、油等”,而那时,普通家庭想吃肉都要精打细算。
在职工陈树斌的记忆里,当年的“汽发”职工待遇是武汉三镇最好的,一街之隔的华工(现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也赶不上汽发职工的待遇。
公开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初期,厂里进行了系列改革,第三年就盈利77万元,此后逐年翻番,到1990年已突破8000万元。
同时,在1989年上缴国家利税达3563.4万元,1990年超过4000万元。
彼时的“汽发”俨然成为武汉最大的“财主”之一。
一旁的武钢老工人回忆,那时青山到汉口交通非常不便,需要步行两个小时,一路上身着武钢工作服也常引来周围羡慕的目光,而拍照后,冲洗20多张分发给亲友也成为当时的一种荣耀。

 
关键词: 风电叶片 风电塔筒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